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学报》 > 2005年第6期
编号:10982359
读经临证体会(一)
http://www.100md.com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5年第6期
经验医学,,],黄帝内经;,医学,中国传统;,经验医学,1高梁之变,足生大丁,2粗守形,上守神,3惊者平之,4面肿曰风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医学, 中国传统; 经验医学

    Experience in clinical practice of doctrines in Huangdi Neijing: Part 1

    WANG QingQi

    (Department of Huangdi Neij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KEY WORDS Huangdi Neijing;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empiricism

    1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学习经典,必须搞清楚其本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在学术研究及临床应用中的价值。这就是说,学习必须忠于原意,而应用发挥可根据每个人的理解进行。对《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的学习研究也可以遵循上述原则。

    对本句的理解,争议之处在一个“足”字。目前中医教材中通行的观点是:高,通膏,即脂膏类食物。梁,通粱,即精细的食物。变,灾变,害处。足,胡澍注:“足,当作是字之误也。是犹则也。”丁,通疔。即过食膏粱厚味,就会使人发生疔疮。吴昆注:“膏粱之人,内多滞热,故其病变,能生大疔。”《内经选读》五版教材中有另一种观点,以王冰为代表,他说:“膏粱之人,内多滞热,皮厚肉密,故内变为丁矣。”“所以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以其甚费于下,邪毒袭虚故尔。”王冰为次注《素问》的一代大家,其学术贡献,厥功甚伟。但对本句的注释,致成后世讥讽其诟病。如《新校正》云:“按丁生之处,不常于足,盖谓膏粱之变,饶生大丁,非偏着足也。”《素问经注节解》注云:“热毒伤人,无处不到,岂必在足?注言丁生于足,误矣。”

    余读经不深,对《内经选读》五版教材关于本句的注解深信不疑,但随着临证日久,发现临床中由过食膏粱厚味,诱发糖尿病者甚多,而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糖尿病足,十分常见,则又反思王冰之所注,似乎也颇合情理。也许王冰当年也观察到久食膏粱厚味,内热蓄积,致成消渴,继而并发脱疽(即糖尿病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51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