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管制政策三大看点
近日,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卫生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了全面调整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价格及八项治理整顿措施。与此同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始动员和部署下半年在全国开展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
点评:由于此前已经有了种种猜想,《意见》出台并没有令人意外之处。这一揽子政策的重要意义在于,政府已经开始从综合治理的角度出发,对药价进行全方位的管制。这与既往单纯性的依靠“降价+招标”模式以降低医药费用支出相比,确实能够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必将给医药工业、商业企业带来显著的影响。而SFDA在全国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的措施将与《意见》中的八项政策形成协同效应。
看点之一:销售格局生变。《意见》中的八项措施几乎是从造成药价虚高的各个环节入手进行治理,这大大压缩了企业的市场操作空间,带金销售以及变相商业贿赂等推广销售方式将难以持续下去,如G益佰等拥有营销优势的公司将面临着营销方式转变的一场考验。在销售优势因素被弱化的背景下,拥有自主创新能力、依靠创新药物推动的制药企业将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从长期来看,国家对新药注册政策的收紧,将减少新药尤其是仿制药的数量,这对于拥有超群研发能力、能够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来说绝对是一大利好,这些企业的优势终将会凸现出来,恒瑞、双鹭等公司将在利好因素下获得长期的发展潜力。
看点之二:经典低价药市场将启动。近年来在临床上持续萎缩的经典低价药,如低端青霉素系列产品等,将面临重新崛起的机遇。
在全方位药品降价措施实施的同时,国家将会鼓励企业生产更多价格低廉且疗效确切的产品,这对于华北制药、鲁抗医药、新华制药、哈药集团等大型制药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一方面,受市场需求转变的影响,上述企业的制剂产品将有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制剂的增长还将拉动大宗原料药销售水平的提高。
看点之三:OTC产品前景看好。由于OTC产品基本不在政府定价药品的范围内,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广泛开展的打击商业贿赂行动主要是在医院纯销渠道展开的,与之并行的OTC渠道则不会受到政策性影响,因此OTC领域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其良好的成长性将进一步凸显。
在未来5年,国内OTC市场的市场销售总额仍将保持超过10%的年均增长幅度,品牌中药生产企业G同仁堂、G云白药、东阿阿胶,以及G康恩贝、三精制药、G江中等OTC领域的强者,将伴随着整个市场的崛起而继续快速成长。
本版股评文章纯属作者个人观点,非本报立场。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65期, 百拇医药(平安证券 倪文昊)
点评:由于此前已经有了种种猜想,《意见》出台并没有令人意外之处。这一揽子政策的重要意义在于,政府已经开始从综合治理的角度出发,对药价进行全方位的管制。这与既往单纯性的依靠“降价+招标”模式以降低医药费用支出相比,确实能够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必将给医药工业、商业企业带来显著的影响。而SFDA在全国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的措施将与《意见》中的八项政策形成协同效应。
看点之一:销售格局生变。《意见》中的八项措施几乎是从造成药价虚高的各个环节入手进行治理,这大大压缩了企业的市场操作空间,带金销售以及变相商业贿赂等推广销售方式将难以持续下去,如G益佰等拥有营销优势的公司将面临着营销方式转变的一场考验。在销售优势因素被弱化的背景下,拥有自主创新能力、依靠创新药物推动的制药企业将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从长期来看,国家对新药注册政策的收紧,将减少新药尤其是仿制药的数量,这对于拥有超群研发能力、能够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来说绝对是一大利好,这些企业的优势终将会凸现出来,恒瑞、双鹭等公司将在利好因素下获得长期的发展潜力。
看点之二:经典低价药市场将启动。近年来在临床上持续萎缩的经典低价药,如低端青霉素系列产品等,将面临重新崛起的机遇。
在全方位药品降价措施实施的同时,国家将会鼓励企业生产更多价格低廉且疗效确切的产品,这对于华北制药、鲁抗医药、新华制药、哈药集团等大型制药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一方面,受市场需求转变的影响,上述企业的制剂产品将有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制剂的增长还将拉动大宗原料药销售水平的提高。
看点之三:OTC产品前景看好。由于OTC产品基本不在政府定价药品的范围内,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广泛开展的打击商业贿赂行动主要是在医院纯销渠道展开的,与之并行的OTC渠道则不会受到政策性影响,因此OTC领域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其良好的成长性将进一步凸显。
在未来5年,国内OTC市场的市场销售总额仍将保持超过10%的年均增长幅度,品牌中药生产企业G同仁堂、G云白药、东阿阿胶,以及G康恩贝、三精制药、G江中等OTC领域的强者,将伴随着整个市场的崛起而继续快速成长。
本版股评文章纯属作者个人观点,非本报立场。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65期, 百拇医药(平安证券 倪文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