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2077
实效传播:先做减法,再做加法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9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65期(总第2319期 2006.06.09)
     医药保健品的报媒广告,信息量大,说服力强,能迅速拉动产品动销上量,因此成为广大企业开疆拓土的重要武器。但是,经过多年非正常发展,报媒广告的某些要素被无限放大,而另一些要素却被忽视,导致其整体水平日趋下滑,效果越来越差。在新形势下,怎样摆脱固有的经验、主动创新、创造适应新环境的实效报媒广告?笔者认为,要先做减法——缩减既往被无限放大的元素,再做加法——增强被无形中忽略或重视不够的要素,将以往被歪曲的传播标准纠正过来,正视报媒广告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减法:缩减被放大的元素

    减数一:病症恐吓

    恐吓诉求无非是想通过诉求病症的痛苦和潜在危害,来激发患者的保健、预防、治疗意识,促进购买。

    对患者忽视的疾病危害进行告知本来无可厚非,但当下的恐吓诉求已经失去节制,近似于恐怖袭击,引起了消费者的反感、厌恶。比如,关节炎成了“不死的癌症”,结肠炎成了“人类第二癌症”,“致残、致死、猝死”之类的词汇遍地开花,触目惊心。再比如,在广告中利用文字或者图片,血淋淋地描述疾病病变组织、痛苦表情、手术场景,以求增强患者的恐惧感,某产品为表现“下阴排毒”的概念,用排出的子宫肌瘤、糜烂组织等图片来表现功效,让人如同看《生化危机》,毛骨悚然。
, http://www.100md.com
    报媒广告需要“反恐”,需要收敛急吼吼的恐吓文字和图像语言,向理性回归,用善意的、人性化的关爱,真正把受众当成亲人、朋友,用适当的警示和严谨的说理,建立更为踏实的信任度。

    减数二:过度承诺

    医药保健品消费,核心是功效。因此,很多广告便处处表现“有效”。但是,为了卖货,报媒广告的功效承诺已然过度,甚至走向欺骗的极端,成为透支消费者信任的罪魁祸首。随手翻阅几份报纸广告,触目可见:某糖尿病产品“1~3阶段摆脱终身服药的痛苦”,某保健品“1~2个周期彻底解决阳痿、短小”,某减肥产品“一次就瘦3公斤”,某降压产品“彻底治愈高血压”。视觉、心理冲击力都很强,却都是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结果是,过度承诺陷入了恶性轮回:越过度承诺越不受信任,越不受信任就更加夸大承诺,不仅超出产品本身的功能,甚至超出医学的基本常识。短线炒作者渔了利,行业的信任度却被透支殆尽。

    报媒广告应该从过度承诺、“卖大力丸”式的低层次叫卖方式升级了。在功效诱导上要学会适可而止,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往往能营造意境一样。
, 百拇医药
    减数三:浮夸热销

    描述热销场面,表现产品的流行和受欢迎程度,从而反衬产品的有效性,激发观望者的从众和信任心理,这是报媒广告惯用的手法。

    脑白金上市时有一篇软文就用到这种方法:“由于低估了市民对脑白金的热忱,面对数以万计市民的现场……最终导致现场失控,护栏挤倒,保安冲散,十余人挤丢鞋子,用于赠送的脑白金被哄抢,甚至出现近十人受伤(皮外伤)的悲剧。”

    时至今日,这种形式似乎仍然没有被超越,诸如“现场疯狂抢购,一人买了3件货”、“断货后紧急向上级申请调货,被患者中途抢断”。新鲜一点的,无非是营业员感叹、记者暗访云云。有时,在同一媒体不同版面不同产品的广告中,我们竟然发现了同样的热销故事,甚至连句式都一样。奇怪,七八年过去了,消费者对此类浮夸热销早已经见怪不怪;而广告创作者却依然故我,忽视产品目标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需求,沿用着惯性思维和“八股”笔法,创作着雷同的广告。
, 百拇医药
    减少广告中连作者自己都不相信的浮夸热销描写,增强创造意识,减少抄袭,用更具个性化的语言、更为生动的案例来诱导消费者,才会产生作用。

    减数四:八卦新闻

    近两年来,为适应消费者的“读图心理”,伴随整版模式,八卦新闻、花边故事风行。鼻炎产品、减肥产品、骨病产品、补肾产品都在大肆使用。

    八卦新闻,说到底是为了抓人眼球,通过多视角描述产品的疗效,提高广告的到达率。而现在报媒广告却陷入“八卦”的陷阱了:减肥产品“减油百磅,身材巨变,嫁入豪门”已然离奇,睡眠产品“英国商人空运5万枕头回国,并送给欧洲医学会研究,发现中国两大秘方”更让人觉得可笑,难以置信。

    多年前,软文还强调凡是新闻,必须要标注时间、出处。而现在的八卦故事,却是怎么新奇怎么来,天方夜谭,异想天开,透露着广告创作者的幼稚和对消费者的漠视。我们感叹,行业在发展,广告文案的写作却在原地踏步,甚至在倒退。
, 百拇医药
    加法:增强被忽略的元素

    加数一:医学知识

    医药保健品广告的经典模式就是提出问题(症状、影响、危害)—分析问题(发病机理)—解决问题(产品机理、效果、佐证)。可以看出,“机理”是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只有讲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消费者才有可能买账。

    但有的产品广告却忽视医学保健常识,或不求甚解,或一知半解,或干脆“想当然”地发明一套疾病发病机理,再有针对性地创造出所谓的“学说”、“疗法”、“因子”来解决问题。于是癌细胞、乙肝病毒可以被直接摧毁,或饥饿而死;肝病、肾病、心脑血管病统统是毒素所致,需要“排毒”治疗。举个例子,“洗”的概念曾风行一时,润肠通便的产品“洗肠”,清咽润喉的产品“洗肺”,调节血脂的产品“洗血”,治骨刺的产品“洗骨”、治疗肾病的“洗肾”等等,利用“洗”的动态性、形象性、生活性,让消费者快速形成认知。但除“洗肠”能和产品挂钩外,其他很多产品都违背医学常识,站不住脚,产品没“理”怎能走遍天下、走得久远呢?
, 百拇医药
    广告必须要让消费者听明白。我们可以把晦涩的医学术语进行“翻译”,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变成能让消费者理解的话,引导消费者接受产品理念。但前提是对医学知识的尊重和研究,先走进去,再走出来,而不是杜撰一套。

    加数二:产品/竞争者研究

    产品要做得长久,必须在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同时,以产品为基础,深入挖掘支撑产品的卖点或者能与竞争者区隔的元素,否则就是无本之木。张大宁“产品名、发明人、专家”树立权威形象,排油素创造“排油”的新奇概念等,都是从产品出发,很好地对接了消费者需求,因此,即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产品仍有可为。

    加强产品研究,还在于对产品定位、适用人群、竞争现状进行深入研究。而不能凭借成功经验,认为仿照也能成功。

    在把椰岛鹿龟酒打造成“父亲的补酒”后,其公司推出过主要成分是大豆异黄酮的“椰岛复乐片”,定位为“妈妈的好礼”,但在样板市场操作得并不成功。其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复乐片与鹿龟酒二者的产品属性、市场认知、服用习惯、历史积淀、消费人群都不同,忽视其差异,直接平移既往的经验来操作不同的产品,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少的。
, 百拇医药
    加数三:消费者洞察

    实效的广告文案必须深入研究消费者,认真分析目标人群的特征、文化层次、认知能力等,确定广告诉求角度和行文风格,才能实现双向无障碍沟通。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多年报媒广告的洗礼,消费者可谓身经百战,如果广告人还是犯经验主义错误,闭门造车,势必发生方向性错误。要遵循“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深入消费者之中,洞察其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才能准确找到功能区隔、情感区隔的着力点。在大家非常熟悉的减肥市场,吸油基正是用“吸平小肚子”的准确定位,抓住肥胖人群最关注的“小肚子”,才从众多减肥产品中脱颖而出。

    加数四:报媒特征研究

    实现报媒广告的实效性,必须加强对报纸媒介本身的研究。

    其一,是不是整版模式都有效?不是。整版轰炸模式流行已有两年,其广告效果已逐渐下降。回归到理性科学的传播模式,从产品、消费者、竞争现状、区域市场差异出发,采取适当的版面和投放频次,才是广告产生实效的正确途径。把整版的费用投到终端、公关、服务等方面,或许能取得更好的效用。
, http://www.100md.com
    其二,报媒广告是不是新品上市的不二法门?不是。投放广告前,要清楚你的受众是谁,报媒是不是产品推广中目标受众的最佳接触点?盲目放大或迷信报媒威力,结果只会失败。某公司推出金水宝金胶囊,一盒1198元,去年春节前在北京、浙江同时启动报媒,铺货于超市、药店,目标指向“重量级人士”、“老板”,据说两个月投入过千万元,除春节前销售超过了1000盒外,其余的单月回款不过30万元。其失误与市场定位、报媒启动模式不相匹配不无关系。

    其三,报媒广告就是产品传播途径的终结者么?不是。从2000年后,通过报媒广告出名者多,一般却只维持了1~2年,难以维持长久的生命。可见,启动上量靠报媒,但做强品牌还需要企业真正做好产品、品牌、服务等多方面的工作。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65期, http://www.100md.com(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