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1013162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争论与共识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15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常见的胃肠疾病之一,主要临床症状是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的腹痛和腹胀,并常在心情紧张或压抑时症状加重。

    IBS的病因还不清楚,因此疗效不甚满意。1962年,Chaudnary首先提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的概念。2002年Spiller将PI-IBS定义为一次胃肠炎发作后出现的持续性肠道症状。近年研究者发现,肠道感染后约有4.2%~31%的患者可出现IBS症状。

    PI-IBS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炎症反应、精神神经因素和肠道菌群的改变。许多前瞻性研究表明,女性,感染性胃肠炎病情重、病程长,感染因子毒力强,负性心理学因素(焦虑)、既往胃肠道疾病史(如IBD)以及相关用药史(抗生素)都是易发PI-IBS的危险因素。

    在治疗方法上,PI-IBS与非PI-IBS没有本质区别。心理引导(必要时可适当应用抗焦虑药物)和对症治疗是基本治疗方法。近来,益生菌和肠黏膜保护剂(思密达)在治疗PI-IBS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尤其后者目前被广泛用于腹泻的临床治疗。,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