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2357
RNA干扰技术疑有致命缺陷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16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68期(总第2323期 2006.06.16)
     被认为是治疗目前许多绝症的“万能药”——RNA干扰技术存在致命缺陷!美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特定RNA干扰技术治疗的实验鼠,可能会死于肝功能衰竭或并发症,从而再次引起人们对该项新技术安全性问题的疑虑。

    RNA干扰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能够定向关闭生物体内的某一基因,使其不发挥作用。科学家们由此认为,采用RNA干扰技术直接从源头上让致病基因“沉默”,可以更有效地治疗包括艾滋病在内的许多绝症。

    曾经的突破技术遭遇挫折

    RNA干扰(RNAi)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能够让生物体内的特定致病基因保持“沉默”,无法编码有害蛋白质,从而发挥相应的疾病治疗作用。几年前,科学家们发现,所有生物体基因表达的调控都与RNAi机制有关。2001年和2002年,RNAi技术连续两年被《科学》杂志评为十大突破技术,从此,RNAi技术开始受到众人关注,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和新药开发的新型技术。
, http://www.100md.com
    然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Mark Kay及Dirk Grimm等人最近完成的一项动物实验却发现,当部分实验小鼠被注射了大剂量RNAi技术中常用的“短发夹RNA(shRNA)”后,其细胞的正常RNA功能受到干扰,严重者甚至因此而死亡。

    这项实验结果表明,在RNAi技术进入人体临床试验之前,必须慎重考虑此项新技术可能引起的安全性问题。目前,利用RNAi技术治疗老年性视网膜黄斑变性以及儿童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的人体临床试验已经正式开始启动,而其他一些利用RNAi技术治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肝炎以及禽流感等疾病的人体临床试验也正在策划之中。

    祸起shRNA

    有关RNAi技术安全性问题的疑虑早已存在,科学家们曾经报道,RNAi技术有可能关闭非目标基因,或者触发细胞的自身防御机制,如干扰素反应等(Trends in Mokecukar Medicine, 2006,12:167~176),而这一系列副反应均有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机体损害。
, 百拇医药
    美国加州大学的分子病毒学家Irvin Chen表示,他以往的研究证实,大剂量的shRNA能够杀死在人体天然防御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T细胞。

    “我们必须十分小心。”美国加州Beckman研究所的分子遗传学家John Rossi说,“在RNAi技术进入人体临床试验之前,我们必须要完成大量的临床前研究工作。”

    在本次实验中,Grimm及其同事利用病毒载体将49种不同的shRNA注入实验小鼠肝细胞内,结果发现,有36种shRNA可引发严重毒性反应,其中23种shRNA甚至能在2个月内导致实验小鼠死亡。

    随后,研究者们又对实验小鼠的肝细胞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他们发现,上述shRNA之所以能导致实验小鼠死亡,是因为它们阻断了细胞利用微小RNA(miRNA)的能力,而miRNA是存在于大多数细胞中的负责调节一系列生命功能的一类小分子物质。Kay指出,他们的实验表明,一旦影响了miRNA的正常功能,则有可能引起严重毒性反应,导致机体健康受损。上述实验结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杂志上(Nature, 2006,441:537~541)。
, 百拇医药
    RNA干扰技术仍充满诱惑

    不过,曾经研究过shRNA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的Chen则指出,并非所有的shRNA都会产生类似的毒性反应。他表示,他的研究室和其他一些同行正在加紧研究工作,试图找出部分shRNA引发毒性反应的内在原因。“要找出那些能产生毒性反应的shRNA是完全可能的。”Chen说,“我希望我们今后能找到一种预测方法,从而能够轻易辨别出哪些shRNA会产生毒性反应,而哪些shRNA不会。”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在加速推动RNAi技术的人体临床试验。Rossi计划在近期向美国FDA提出申请,以便能够开展一项利用shRNA和其他基因沉默技术来治疗HIV感染的人体临床试验。而Chen也正计划进行一项类似的临床研究。在前期工作中,Rossi发现他们的实验性RNAi治疗技术并不会引起有害反应(Nature Biotechnokogy,2006,24:566~571)。

    一些利用RNAi技术进行人体临床研究的生物技术公司表示,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发现过类似问题。例如,Aknykam公司强调,他们应用的RNAi技术并没有包含shRNA,他们采用的是小干扰RNA(siRNA)。该公司发言人在一项声明中表示:“迄今在人体临床试验中,单剂量和多剂量siRNA分子都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那些对RNAi技术充满期待的科学家们也希望这项良好纪录能够一直维持下去。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22期, 百拇医药(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