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2371
医药储备要“应急”改革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19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69期(总第2324期 2006.06.19)
     当各种灾难袭来时,国家医药储备制度理应发挥其作用。但日前,一些学者和企业负责人表示,为了保护药品储备承担企业的积极性,保障储备资金安全,现行医药储备办法应修改完善。

    事实上,曾经发挥巨大作用的医药储备制度似乎已经走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中国的医药储备制度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为适应战备需要,国家拨出2亿多元专款,在全国修建了13个药品储备库,创建了我国的医药储备。其后,医药储备的作用由单纯的战备,逐步扩大到战备、外援、救灾、防疫和应对突发事故。长期以来,中国的医药储备模式是:确定几家大型国有医药公司作为医药储备单位,根据国家灾疫趋势的需要,提出储备医药物资清单,并由国家拨出相应的资金一起安排到这些公司。承担国家医药储备的公司必须按清单备好急救药品,这些药品可以按规定的比例在市场上流动、更新库存,但在国家出现灾情时,必须按时、按量向灾区提供医药物资。

    1997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改革与加强医药储备管理工作的通知》,决定从当年起,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拿出资金,在我国实行中央与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医药储备供应制度。
, 百拇医药
    随着医药市场的进一步放开,整个医药商业格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随之发生的情况是: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担负着医药储备重任的国有医药商业企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经营困局,造成储备资金风险加大,直接影响到医药储备应急效能的发挥;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则没有真正履行自己应有的职能,在大笔的财政资金拨下去后,并未将其用作储备药品的采购。而所造成的同一结果是:当灾害真正到来时,这一应急机制却往往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于是,1997年财政部对医药储备资金进行了一次核查,检查医药储备资金是否保证了专款专用,有否挤占、挪用情况,储备资金与医药实物储备是否相符。经调查摸底之后得出的结论让人们大吃一惊:20多年间,国家一共为这项工作投入了20多亿元,但是,当时实际储备与之相去甚远。

    而这样的结果在令人痛心的同时,也对现行的医药储备制度提出了质疑。显而易见,在人命关天的医药储备方面存在着不少漏洞,从而让某些人与某些利益集团有机可乘,而目前最缺乏的就是国家的监督与有效束缚。自律与他律的问题又一次摆在眼前,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俨然成为一对矛盾。在国家对医药储备资金未实行计划管理,更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或制度来约束储备企业的时候,已经取消计划调拨体制、走向市场并以赢利为目的的医药企业会真正重视储备管理吗?诚然,为了自身利益挪用国拨专项储备资金的企业显然只是部分,但这足以说明,一厢情愿地指望企业自觉自律是不现实的。而另一方面,企业由于自己要承担一定风险,这也严重影响了其积极性。

    因此,有专家建议,一方面建立医药储备协同信息平台机制,将风险分散到更多的企业,减轻企业的负担,也降低储备资金的风险;另一方面,可考虑改变储备资金的拨付方式,不一定要直接拨付给企业;第三,建立医药储备政府补偿机制,增强企业的积极性。而这些都有利于解决当前医药储备中所存在的矛盾。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69期, 百拇医药(康义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