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药学院学报》 > 2002年第2期
编号:11013802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预防和治疗
http://www.100md.com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
骨质疏松,,骨质疏松;预防;治疗;药物,1抗骨吸收剂,2促骨形成剂,3骨矿化药物,4其他,5非药物预防,参考文献
     摘 要 介绍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几类药物的作用、疗程和不良反应及选药方案。按药物作用阶段可分为抗骨吸收剂、促骨形成剂和骨矿化药物等三类。本文介绍的治疗方案主要针对原发性患者。对于有骨质疏松危险和显著骨丢失的人群,治疗目标是增加病人的峰值骨量和增加骨质中骨的分布与质量。对于中青年患者应强调补钙和维生素D;对于绝经期后妇女要加大补钙及增加相应药物;在高转摸型骨质疏松时建议使用抗骨吸收剂,在低转换型为主时,建议使用骨形成刺激剂。

    关键词 骨质疏松;预防;治疗;药物

    骨质疏松症是指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和骨结构改变,导致骨脆性及骨折率增加的疾病。发病时,骨的组织学发生改变伴随骨的连接性降低,脆性骨折多发于椎体、髋、腕和骨盆。骨质疏松症可分为:①原发性:包括绝经后(Ⅰ型)和老年性(Ⅱ型);②继发性:常由多种疾病引起;③特发性:钙离子的供应不能满足身体生长需求,发生于某些青少年、青壮年和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本文主要针对原发性患者。对于有骨质疏松危险和显著骨丢失的人群,有效的治疗目标是增加病人的峰值骨量和增加骨质中骨的分布与质量。对于中青年患者应强调补钙(1.2~1.5 g/d)和维生素D(800 IU/d)。当妇女达到峰值骨量时,第二目标就是维持骨量至绝经期。在绝经期前几年和进入绝经期,妇女的骨密度从峰值不断降低。对于绝经期后妇女在加大补钙同时增加相应药物。在高转换型骨质疏松时,建议使用抗骨吸收剂如雌激素、二膦酸盐和降钙素等。当快速骨丢失减慢,以低转换型为主时,抗骨吸收剂在提高骨量方面则无效。需通过消除继发的甲状旁腺素的影响以提高骨质量如缓释氟化物等骨形成刺激剂。

    目前,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按其作用阶段可分为三类:①抗骨吸收剂,如雌激素、二膦酸盐和降钙素、依扑拉芬等;②促骨形成剂如氟化物、甲状旁腺激素(PTH)片段和同化激素等;③骨矿化药物如钙剂、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等。现综述如下。

     1 抗骨吸收剂

    1.1 雌激素

    雌激素水平是骨质疏松症治疗和预防骨丢失开始的标志[1]。口服、经皮和非胃肠道给予激素替代治疗(ERT)制剂在临床上均已证明可防止妇女绝经后骨丢失,减少骨折发病率,缓解骨关节疼痛,还可防止牙齿脱落,改善更年期症状,减轻阿尔茨海默氏病(老年性痴呆),有益于各年龄阶段的妇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93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