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辨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是《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讲述疾病防治原则时引用的《内经》条文,教材将“阳病”释为“阴虚则阳气相对偏亢”,而将“阴病”释为“阳虚则阴气相对偏盛”,并引王冰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加以阐发。教材的思路即是基于疾病症状,阴虚则热,热属阳,而称“阳病”;阳虚则寒,寒属阴,而称“阴病”。教材所言之治则亦基于阴阳对立制约关系,或滋阴以抑阳,或扶阳以制阴。近细读《素问》,始觉其原文之义似非教材所阐之义。“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王冰于此注曰:“所谓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者也”。“从阴”至“治右”十六字亦本篇条文,是岐伯阐述“善用针者”时所言。《内经》之所以称“引”,可见其是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立言。本篇又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2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