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心脏病人伴有焦虑、紧张、恐惧心理
你是“双心”病人吗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伴有心理障碍的病人多了起来。统计结果表明,目前70%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针对这个统计结果。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提出创建“双心”门诊——即将心内科和心理科结合起来,强调心血管科医生在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必须关注病人的精神心理问题。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副教授苏慧敏认为,“双心”虽是个新提法,但“双心”病人早就存在。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类病人越来越多,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可惜的是,病人不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一旦认知,配合医生治疗,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她将自己所见到的大量
“双心”病人归纳为三类,并加以点评,以说明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现象一:只有到医院才能睡着觉
, 百拇医药
——心理障碍以心脏病形式出现有位部门领导一到夜里就心慌胸闷,有濒死感。他翻看过许多医学书籍,认为自己是冠心病心绞痛,惟恐心跳骤停,常拨打120。到医院检查心电图正常,他才敢在观察室闭一会儿眼。时间一长,120的大夫都认识他。一看是他,就知道怎么回事——拉到急诊科睡觉。经过认知和药物治疗后,病人终于知道自己没事。以后即使出现半夜惊恐,他也能够在家观察,不再拨打120了。
点评:苏慧敏说,这个病人其实是以惊恐方式出现的焦虑症,属于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一种。这种病目前发病率很高,许多人出现偶尔早搏间歇就惟恐猝死。对策是病人要知道并相信自己这种病是精神心理障碍,只不过以躯体不舒服的形式出现,不会出现心脏意外。然后配合医生治疗,效果会好得多。
现象二:全身不舒服
——其实是抑郁症60岁的李大妈一到门诊,就反复问苏慧敏:“你说我这病还能不能治?”她说自己胸闷气短、失眠乏力、头痛头晕,还伴有尿急尿频,很是痛苦。她到过很多医院看病,效果都不好,也曾服药自杀过。但检查结果显示,她仅有轻度心肌缺血、颈椎骨质增生。后经抗抑郁治疗,她各种症状很快缓解,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 百拇医药
点评:这是个抑郁症病人,主要表现为疑病。虽能检查出一些问题,但检查结果与症状不符。很多抑郁的女性天天上医院,各项检查从头做到脚,也查不出什么病。对于这种病人,不能头痛治头,脚痛治脚,需要临床医生熟知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这种病一旦确诊,病人要调整生活方式,将注意力从关注自身症状转移出来,同时配合医生用药。
现象三:因痛苦3次上吊
——精神障碍加重心脏疾病73岁的姚女士退休后常年有病。尤其是发现冠心病以后,睡眠不好,见谁都烦,也不好好吃药,经常因急性心衰住院。与家属沟通后苏慧敏得知,老太太年轻时干过县供销社主任,非常能干,退休后强烈的失落感导致她一直郁郁寡欢,曾3次拿绳上吊。服用治疗心脏病药物的同时进行抗抑郁治疗,疗效非常好,病人是被抬着来的,却是走着出院的。回家后主动干家务活儿,再也没犯病。
点评:姚女士的病根在于疾病导致的抑郁,反过来互为因果,抑郁又加重了疾病。苏慧敏说,精神因素与高血压、高血脂一样,是个独立的致病因素,它可以致病也可以加重病情。比如引起心衰反复发作,延长住院时间等。所以心脏病人一是要注意心理调整,这种调整有时比吃药还重要。二是当心脏病人伴发与疾病无关的症状(失眠、烦躁、情绪低落等),就要高度警惕是否合并有精神心理障碍。很多病例证明,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关注这种心理障碍,病情会好得快。, http://www.100md.com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伴有心理障碍的病人多了起来。统计结果表明,目前70%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针对这个统计结果。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提出创建“双心”门诊——即将心内科和心理科结合起来,强调心血管科医生在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必须关注病人的精神心理问题。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副教授苏慧敏认为,“双心”虽是个新提法,但“双心”病人早就存在。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类病人越来越多,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可惜的是,病人不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一旦认知,配合医生治疗,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她将自己所见到的大量
“双心”病人归纳为三类,并加以点评,以说明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现象一:只有到医院才能睡着觉
, 百拇医药
——心理障碍以心脏病形式出现有位部门领导一到夜里就心慌胸闷,有濒死感。他翻看过许多医学书籍,认为自己是冠心病心绞痛,惟恐心跳骤停,常拨打120。到医院检查心电图正常,他才敢在观察室闭一会儿眼。时间一长,120的大夫都认识他。一看是他,就知道怎么回事——拉到急诊科睡觉。经过认知和药物治疗后,病人终于知道自己没事。以后即使出现半夜惊恐,他也能够在家观察,不再拨打120了。
点评:苏慧敏说,这个病人其实是以惊恐方式出现的焦虑症,属于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一种。这种病目前发病率很高,许多人出现偶尔早搏间歇就惟恐猝死。对策是病人要知道并相信自己这种病是精神心理障碍,只不过以躯体不舒服的形式出现,不会出现心脏意外。然后配合医生治疗,效果会好得多。
现象二:全身不舒服
——其实是抑郁症60岁的李大妈一到门诊,就反复问苏慧敏:“你说我这病还能不能治?”她说自己胸闷气短、失眠乏力、头痛头晕,还伴有尿急尿频,很是痛苦。她到过很多医院看病,效果都不好,也曾服药自杀过。但检查结果显示,她仅有轻度心肌缺血、颈椎骨质增生。后经抗抑郁治疗,她各种症状很快缓解,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 百拇医药
点评:这是个抑郁症病人,主要表现为疑病。虽能检查出一些问题,但检查结果与症状不符。很多抑郁的女性天天上医院,各项检查从头做到脚,也查不出什么病。对于这种病人,不能头痛治头,脚痛治脚,需要临床医生熟知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这种病一旦确诊,病人要调整生活方式,将注意力从关注自身症状转移出来,同时配合医生用药。
现象三:因痛苦3次上吊
——精神障碍加重心脏疾病73岁的姚女士退休后常年有病。尤其是发现冠心病以后,睡眠不好,见谁都烦,也不好好吃药,经常因急性心衰住院。与家属沟通后苏慧敏得知,老太太年轻时干过县供销社主任,非常能干,退休后强烈的失落感导致她一直郁郁寡欢,曾3次拿绳上吊。服用治疗心脏病药物的同时进行抗抑郁治疗,疗效非常好,病人是被抬着来的,却是走着出院的。回家后主动干家务活儿,再也没犯病。
点评:姚女士的病根在于疾病导致的抑郁,反过来互为因果,抑郁又加重了疾病。苏慧敏说,精神因素与高血压、高血脂一样,是个独立的致病因素,它可以致病也可以加重病情。比如引起心衰反复发作,延长住院时间等。所以心脏病人一是要注意心理调整,这种调整有时比吃药还重要。二是当心脏病人伴发与疾病无关的症状(失眠、烦躁、情绪低落等),就要高度警惕是否合并有精神心理障碍。很多病例证明,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关注这种心理障碍,病情会好得快。,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