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2702
有一种相遇在笔端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26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72期(总第2327期 2006.06.26)
     会员沟通专版

    “基层医生俱乐部”自开办以来,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热心读者朋友的来信。这些用手一笔一划写来的信件,在电子时代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热情洋溢的信件饱含着基层医生们的执著、热情、专注、质朴……

    读报篇

    《第三终端周刊》,我真挚的朋友

    基层医生俱乐部:

    《乡村版》经过编辑们的精心策划,由去年的4个版摇身一变,成为内容丰富、精彩实用的8个版的《第三终端周刊》。我特别喜欢“社区用药”、“乡村药房”、“继续教育”、“基层医生俱乐部”这几个版面,几乎每期都会细读。无论是在医疗经验方面,还是社会实践经历,我都感悟良多,增长了不少见识。要是一个星期不读,我便觉得浑身不自在,它几乎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百拇医药
    寒来暑往,《第三终端周刊》默默地向我们传递着政策法规信息、全国各地“新农合”的开展情况、医改新尝试以及成功经验。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希望;在这里,专门搭建了乡村医生们心灵碰撞、交流沟通的平台,行业中平淡、真实感人的故事,无论成功与失败,都可以在这里敞开胸怀,畅所欲言地倾诉。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第三终端周刊》给了我们知识,感谢编辑、记者们用辛勤、智慧的汗水奉献出这么多的好版面、好文章。希望贵报越办越好,得到更多人的青睐。以下是我对近期报上文章的一点读后感。

    读2006年5月1日《第三终端周刊》有感:

    “乡村药房”版的《用药不合理 七剑下天山》,作者董飞侠(会不会是笔名啊?呵呵)可能是因为经常看武侠小说的缘故,不免“走火入魔”,说话做事似乎都三句不离本行,但句句真话,出剑招招直中要害,很有意思。我看完文章,觉得飞侠还真有那么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侠仗义的味道,深受感动。七剑所指的滥用药(止痛药、抗生素、感冒药、止咳药、激素、维生素、中药)情况,城市与农村相比,我认为后者的问题更为严重,因为农村患者的医药知识相对缺乏,用药存在着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对于搭配是否合理,身体是否容易产生抗药性,医生们就很少考虑了。单拿抗生素滥用的问题来说,报纸、杂志、电视不知道讲了多少遍了,可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当一回事。我们医务工作者为了老百姓的健康,当然不能袖手旁观,应该给老百姓们多补补健康课,让更多人走出用药不合理的误区。《用药不合理 七剑下天山》的形式很活泼,很受读者的欢迎。
, 百拇医药
    “社区用药”版的《破解头孢拉定的出血疑云》一文,也让我很有感触。作者从一篇日记谈起,说的是由头孢拉定引起的肾脏出血,好在医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病人才转危为安,接着作者又阐述了发生血尿现象的机理,以及怎样预防。其实,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确实有十分广阔的应用空间。作为临床药师,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优点,对于不良反应,更要多加重视,使用时要小心。据我所知,除头孢菌素外,如今罗红霉素、左氧氟沙星等在基层都应用得比较广泛,也存在着不少滥用现象,“社区用药”版能否继续登一些此类文章呢?

    珠海青源药业:郑朝辉

    2006年5月

    【点评】:郑朝辉是一位热心的读者,从去年《乡村版》开办起,他就一直关注着我们的版面,也写来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另外,告诉大家,董飞侠可不是笔名哦,写出《用药不合理 七剑下天山》,只能说是文如其名。

    在此,“基层医生俱乐部”要特别感谢像郑朝辉这样的热心读者。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读者,我们才有动力把俱乐部办得更为活泼,把报纸办得让大家更爱看。
, 百拇医药
    经历篇

    我的二十年

    基层医生俱乐部:

    我出生于1961年,年龄在俱乐部会员里算是比较大的吧。说起我行医20年的经历,真的有许多感慨。

    小时候,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初中毕业后,我在家待业了几年,后来,在大哥的介绍下,我成了他们卫生院一个医生的徒弟。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医生是一种崇高的、也是梦寐以求的职业。学徒时很贫穷,有时打一份5分钱的青菜,中午吃一半,还得留一半到晚饭时吃,但学医却一点也不觉得累,看医学书就像喝糖水一样享受。学了一年多后,卫生院里几个医生都说我可以出师了。于是,带着几位医生赠送给我的厚厚的医书,带着父母的信任和期盼,我借钱开了一家诊所,那是1987年5月。

    “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挣钱是次要的。”行医伊始,我时时这样提醒自己。那时的我还年轻,争取早日有点名气对于刚刚出道的我尤其重要。所以在业务上,我继续加强学习,看书成了我日常的功课。我尤其喜欢看中医药方面的书,但中医博大精深,我虽有志向,却无明确的目标,只能边治病边学习,寻找自己的方向。我知道若没有贫穷艰辛的生活历炼,我就不会有这样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性格。
, http://www.100md.com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的不断努力,找我看病的患者逐渐多起来了。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成为当地有名的医生我想也并非难事,但是就在1989年,我遇到了一件事,它改变了我的职业方向。

    当时有个村民患了严重的肝病,他本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了治病,家里不但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而且债台高筑,到后来还是逃不了人财两空的厄运。在患者弥留之际,我看见他眼中流露出的不是害怕,而是无奈,他一定在担心自己走了以后,孤儿寡母如何支起这个不完整的家。这场景深深地触动了我,也使我清醒地认识到做不做名医其实并不重要,真正能为病人消灾救命的医生才是好医生。也就是这件事让我选准了方向,确定了目标——以纯中药治疗肝病。

    那时的我尤如初生牛犊不怕虎,再加上确立了目标就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我不管寒暑、黑夜,都往肝病知识里钻。有许多资料自己无书可查,而又必需的,我就在晚上诊所关门之后到县新华书店查,看了一遍记不住第二天再去,然后回家马上做笔记。在用药上,我慎之又慎,每味药都小心配伍,认真求证,无误后自己先试着服用,确认没有异常后才给病人使用。虽然是纯中药,但我还是每方必试,不曾马虎。
, 百拇医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我十几年的精心钻研,从最初对中医药一知半解,到现在我已拥有了治疗各型、各期肝病的良方。为了长远的发展,我用4年的时间参加了中医专科自考,日前已毕业在即。一路走来,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自己体会最深。

    事情往往是有得必有失,由于长期把精力放在钻研肝病上,除了熟人知道我还能看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外,一般人都认为我是专治肝病的;一些不熟悉我的肝病患者在别人的介绍下来到我诊所时,看到简陋的房屋,大多以为我是打着“肝病专家”的幌子骗钱的医生。其结果是我只落得在矛盾中求生存,业务自然也就淡了下来,收入仅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好在我丰富了知识的同时,对物质生活也就知足常乐、无欲无求了。

    令人欣慰的是,无数个经我治疗后痊愈的病人不断送来锦旗,这是对我的付出给予的最大回报和肯定。有些病人在送锦旗时,还附带送礼品或红包,我从未昧着良心多收病人的一分钱。虽然我知道病人送礼时是真心诚意的,但我更清楚大多数病人在来我处治疗之前已花了不少钱,这时的钱对病人及其家人来说更重要。眼下有不少诊所以专家级的医生、先进的设备为幌子来诱骗心急的肝病患者以高价购买其药品,从中获取巨大的利润。这些人在挣钱的背后不知导演了多少家庭人财两空的悲剧。去年,某电台曾报道一村民卖了家中仅有的赖以生存的耕牛到某肝病医院,只拿了10多天的药,最后却丝毫不起作用。作为医生,这样挣患者的钱能心安吗?
, http://www.100md.com
    我现在惟一的理想是办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肝病专科医院,这个理想现在对我来说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但我才40出头,并一直在执着地追求,我自信凭着我的医技和韧性,实现这样的理想只是时间问题。我办肝病专科医院理由有三:其一是了却我的心愿,能学以致用;其二是现在的医生对中医药不感兴趣,尤其是农村,几乎到了荒废的地步,我能用之治大病对乡村医生也会有所启示;其三,我希望肝病患者能尽量少走弯路,少花钱而能治好病。对于无钱医治的晚期患者,在我能力许可的范围内,我会为其免费治疗(我现在也是这样做的),尽可能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一站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也许这种想法在别人看来太过幼稚,这样做也会很难,但我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祝好!

    江西省乐平市××镇中西医诊所:华智林

    2006年5月

    【点评】:华智林医生是因为《“偏方正道”系列报道》而与《第三终端》结缘的。在与刘景峰记者几次电话往来之后,华医生提笔写下了这篇长信与大家分享他的经历。如今,华医生特别希望在肝病治疗方面有所成就,并一直孜孜以求。从他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基层医生们或许没有太高的学历,但是他们一直都在努力,每天进步一点,这种积极的精神值得学习。
, http://www.100md.com
    遗憾篇

    医生的心其实很受伤

    基层医生俱乐部:

    我出生在一个偏远、落后、贫困的山区,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大都仅靠几亩薄田生活。由于经济条件差,看病难、看病贵是大家最大的困难。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我亲眼目睹过不少病人因为无钱救治而拖延病情,最终撒手人寰。每当发生这种事情,我的心就像刀割一样,在流血,流泪……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06年1月2日早晨,我打扫完卫生室的卫生之后,就翻开一本书细细地读了起来。这时,进来一位病人,他叫杨金财,今年才37岁。他说他近一段时间以来经常咳嗽、胸痛,大便呈柏油状。根据他的症状,我诊断为肺炎、胃出血,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他的病情有所好转,之后他没有继续治疗,而是在家中卧床休息。因为没有经济来源,经常欠我药钱,他很不好意思。
, 百拇医药
    过了几天,杨金财的病情复发了,并出现心悸、全身浮肿、小腹胀痛等症状,他只好又到卫生室来找我。我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治疗一段时间后,看病人恢复欠佳,便建议他到县级医院做全面检查,结果为胃出血、瘀血肝及左心房肿大。看到检查结果,我便和他的家人商量着到上级医院好好治疗一段时间,但病人实在拿不出钱来,因为他的父亲去年死于车祸,其母60多岁了,还守着几亩薄田艰难度日,家中还有一个10多岁的儿子在念书。我建议到村委会申请一些钱,但村委会也没有钱。我只好用诊所有限的药品免费为他治疗,但病情仍在恶化……就这样,病人于1月28日晚离开了人世,就像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带着痛苦、憧憬和梦想走向了天堂。

    假如当时我有足够的药品,也许能够治疗他的病;假如他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支援,也许他的家庭就可以继续保持完整,他的母亲可以不再痛苦、不再流泪,假如……但人生没有那么多假如,他的人生依然在37岁时戛然而止。在他的生命面前,我的一切努力显得如此苍白。虽然之前也经历过这类事情,但他在如此美好的年华里,却因为贫穷而挥别人生,我有太多的感慨和悲伤,我只能祝福他在天堂一切都好。
, http://www.100md.com
    生活还在继续,我希望在今后的岁月中,能多尽一份力,让这类遗憾少一些,再少一些。

    陈有成

    2006年4月

    (请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核发稿费)

    【点评】:都说医生是麻木的,但在陈医生的字里行间,我们却读到了医患间最朴实的感情。尽管陈医生无私地拿出自己的钱为病人救治,病人却还是离开了人世,这种痛彻心扉的感觉或许不是人人都能领会的。多希望这类的悲剧不再发生,多希望农民朋友能少一些病痛,让乡村医生这颗容易受伤的心从此不再受伤。

    感动篇

    病房也可以这样美好

    基层医生俱乐部:
, 百拇医药
    我是一名72岁的退休老师,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执教了一辈子。前几天,在药店买药时,我偶然看到了一份《医药经济报》的《第三终端周刊》。我虽然不是基层医生,但对这个职业有着特殊的感情。《第三终端周刊》办得很活泼,很有可读性,连我这个行外人也喜欢看。在等店员给我拿药时,我翻阅了一会便爱不释手,遂向店员要了这份报纸回来。看着“基层医生俱乐部”有一篇约稿《就这样被病人感动》,我也提笔写下我老伴住院时的经历,与大家分享。

    我老伴今年59岁,是个残疾人,右眼自幼失明,左眼视力也很差。真是屋漏偏遇连阴雨,1996年,她又患上了糖尿病,致使左眼视网膜病变,几乎为全盲。2004年11月,我们赶到兰州一家医院求治,医生会诊后让其住院治疗,安排在45号床位。

    刚一进病房,医护人员就马上前来问诊、测检、了解病史、详细填写病厉,并介绍了病区简况;同房的4位病友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也都前来嘘寒问暖。48床的陪护——年近50的王师傅看到我需要到护士办公室办理入院手续,跑前跑后地帮忙,病房护士人手过于紧缺,王师傅就积极当起“义务志愿者”,提着暖水瓶到茶炉房打开水。老伴打心眼里对这位师傅感到敬佩。46床住着一位60多岁的农民胡姐,她身患帕金森症,手不停地抖动,饮食不能自理,顿顿都靠护士一口一口地喂。白衣天使们耐心、坚持,毫无怨言。
, http://www.100md.com
    平日,病友们围坐在一起,不分你我他地拉家常、畅述所见,排解忧烦;有时候也交流缓解病痛、有利康复的方法和经验。有病友遇到心头愁闷时,大家相互谈心、开导。医护人员工作也精益求精,值班人员常常跑来驻足观望,甚至参与讨论,从中了解患者心态,对症下药,提高疗效,一阵阵欢笑声替代病人的痛苦呻吟。

    很多人说医患关系难处理,但在老伴住院期间,我们感受到的却是白衣天使的温暖和病人们的相互关心。正是因为这次经历,我们对基层医院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

    甘肃酒泉二中退休教师:张汉武

    2006年6月

    【点评】:正如张老师所说,他不是医生,但仍然被“基层医生俱乐部”所吸引,就是因为他对医生有着特殊的感情。医生是个治病救人的伟大职业,这个职业的伟大在于,他不仅用医药救治病人的痛苦,而且用一颗爱心,温暖弱者的心灵。
, 百拇医药
    抒情篇

    基层医生

    日夜付心血,只为能救人。

    妙手可回春,拭去患者泪。

    无私奉献者,难忘白求恩。

    医德重如山,仁心在杏林。

    ——与基层医生俱乐部的全体会员们共勉

    河南省洛宁县赵村乡小许卫生室:李志毅

    2006年3月

    【点评】:字字透露真情谊。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三终端周刊第26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