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6年第24期
编号:11019397
2006年施维雅多学科高层专家论坛报道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29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6年第24期
     江苏省人民医院陈家伟教授指出,持续高血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目前认为,高血糖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机制是葡萄糖诱导的线粒体过氧化物生成过多。过量的过氧化物抑制了催化糖分解的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使其他糖代谢途径活性增加,包括细胞内磷酸二羟丙酮(DHAP)转变为二酰基乙二醛(DAG)增加,激活蛋白激酶(PKC),PKC介导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阻塞;丙糖过多转化为晚期糖化终末产物(AGE)的前体,后者可直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如血管壁失去弹性,管壁通透性增加等;此外还有6-磷酸果糖和葡萄糖增加,激活己糖胺和多元醇途径。以上机制共同作用,导致血流量异常,促炎症基因表达增强,血管阻塞等,最终引起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

    通过强有力的血糖控制,包括应用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降糖药,如格列齐特(达美康缓释片),能改善患者依从性和防止大血管病变进展。

    Katakami等对磺脲类或磺脲类药物加二甲双胍治疗能否防治大血管疾病进行了评价,随访观察3年显示,达美康组每年平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0.032±0.036 mm)比优降糖组(0.064±0.045 mm)显著降低(P=0.005,图1)。该研究提示,达美康具有强有力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该作用独立于血糖控制和血压。

    丹麦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新一代磺脲类药物(格列美脲和达美康)患者的心梗发生率较接受老一代磺脲类药物(优降糖、格列吡嗪和甲磺丁脲)患者降低35%(P=0.01),另外,达美康组心梗患者30天病死率只是总人群的三分之一(9.5%对3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1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