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信息
编号:11023118
中医文化出版热背后的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61期
     今年5月底,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了《彷徨——回眸百年中医》的系列节目,回顾了西方近代文化、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的百年来,中医走过的艰难历程,整个系列片充满了伤痛与惋惜的情绪,也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和思考。诚然,今年中医也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单,而如果仅仅将中医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保护,或者只是在博物馆里留几本《伤寒杂病论》之类的典籍,以向后代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让它只存活在韩剧《大长今》里,我们自己也许是无法释然的。

    不只是电视媒体,出版界也对中医文化开始关注起来,从2003年9月推出了《思考中医》后,广西师大出版社就成为中医文化图书的代名词,他们相继出版了《走近中医》、《中医文化对谈录》、《挽救中医》等“中医文化系列”图书,此外,三联书店出版的《当中医遇上西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拯救病人》等书,都显示出要将中医文化图书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一本轻松的学术史
, http://www.100md.com
    近日,广西师大出版社又出版了出身于中医世家、同时也是科学史学者的廖育群著的《医者意也——认识中医》。这本书的编辑魏东介绍:“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这类图书,几乎每本都有一个侧重点,像《思考中医》是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医问题,《走近中医》、《挽救中医》是讲中医面临的困境,而《认识中医》则是为了将中医文化的书进一步深化,显示出更加浓厚的文化意味。这本书从学术上梳理了‘医者意也’这样一个观念,并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哲学的角度探讨这种观念的变迁。”

    《医者意也——认识中医》是从台湾东大公司引进的版权,繁体字版本2003年在我国台湾出版,次年即获得台湾吴大猷科学普及图书奖。如何用医学史的研究方法,使作品达到严肃的学术史的高度,同时又能通俗好读,有一定的普及意义?也许其中的奥妙只能由作者来揭开。

    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的廖育群认为:“中医的问题,现在很多人都在讲,但真正能讲通的人不多。要想讲通,我觉得要对中医、西医和历史文化都有比较多的了解,但大多数人可能只站在这三大方面的某一个方面。”
, 百拇医药
    而他则试图从这三个方面把中医到底是怎么回事讲清楚。“中医肯定不是沿着自然科学这个发展脉络发展下来的,它是沿着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发展过来的,其中有合理的东西,也有不合理的东西,还有按照不合理的思维得到了一个现代科学认可的结论的事情。我基本是本着这个立场来讲,我觉得这本书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般人也能看懂,当然,搞中医的人也会喜欢看。我自己感觉它基本可以做到雅俗共赏,不同知识结构的人从中都可以看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中医与传统文化

    所有中医文化的图书几乎都会提到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与任何文化、科学的发展一样——中医的自我更新与完善既是时代性的,也是传统性的,时代性与传统性发展才是其历史性的整体。

    与许多站在中医的角度,但是对中医自身学术发展的历史并不懂的内行人不一样,廖育群正是以丰厚的传统修养和科学知识来认识中医的奥秘,从“医者意也”这个灵魂的观念入手,系统展示了中医的全部秘密,把中医的思维方式、理论和标准讲得清清楚楚,同时就中医与巫术思维、阴阳学说、气血运行学说、道家养生学说等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作了别开生面的阐说。
, http://www.100md.com
    中医是传统文化的产物,现代科学理论已经走过了这个过程:不一定要从经验归纳成一个理论,都可以设定一个理论的假说,能不能被实践证明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廖育群解释道:“具体来说,中医的性质大多数是从理论到实践,而不是从实践到理论,尤其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维,它把这样的概念运用到医疗实践中,既发展理论也发展实用,有很多是源于巫术的思维方式和内容。我觉得把这些问题说清楚就行了,这就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里面很多东西都是类比而来的,有些能被现代科学证实了的,大家就认为中医有道理,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实证的话,大家就会认为这是巫术、是迷信。”

    从这一点说开,又引发了廖育群另一个程度的思考:“问题还有一点难以说清的是,这种思维方式还有没有它存在的价值?未来的科学会不会又比现代科学发展了一步?如果未来的科学又向前发展一步的话,今天大家认为是科学的东西会不会又被批判?但是如果没有发展到这一步,要大家接受这种观点是不可能的。”

    堪忧的现状和未来
, 百拇医药
    面对渐渐升温的中医文化热,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学系副主任张大庆显得十分冷静:“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跟西医的现状有关。大家对中医有一种危机感。有很多老中医在关注这个问题,因为中医这门知识体系,它应用的范围、它的内容、接受的人群逐渐在萎缩,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中医已经退出了重要的历史舞台了,它不可能再在这个舞台的中心占有一席之地了,也就是它的优势无法在这个体制下发挥了。但是,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在宣武医院获得的治疗效果,为什么中西医结合方法能够比纯西医更有效,其实应该值得我们反思。”也许廖育群更加悲观,“一方面,由于有政策的保护、有客观的需求,中医不可能一下子衰亡;另一方面,它的学术的研究和发展上,似乎看不见特别大的突破。”

    究其原因,人才的缺乏是一个大问题。首先是师资力量。廖育群说:“中医在学术的研究方面,不能指望一个临床医生去真正研究这个问题,研究者如果达不到这个水平的话,建国以来办起来的中医学院是不是一个早产儿?中医大学的老师是什么人来担任的?中医中很重要的类比,是需要深厚的文化知识做底蕴的。而现在可能许多人的水平只是一个临床医生,他们对中医自身、对现代科学,对历史文化、哲学,了解得太少了,缺乏创新的能力,并不真正能担任教授。如果你学过文化人类学的话,会发现这是全人类一个普遍的最基本的思维模式,中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从这些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发展出来的。”

    其实,中医学的学生也面临许多问题,在大学工作的张大庆对此深有体会:“特别是中医学院的学生,每年面临分配,都是大问题。而且他们在学习时对中医有一些怀疑,因为从小学就接受现代科学的教育,在医学院学了许多西医的知识,当他们学了生化以后,再学阴阳五行,可能很难完全接受。”

    无论如何,这样一股中医文化热,还是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们来观察、考虑这个问题,也许正如廖育群的一个朋友所说:“大家如果分别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和北坡往上爬,看到的风景完全不一样,但如果爬到顶峰的话,大家看到的东西都一样了。实际上,中医和西医的差别就是这样,在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研究人体,给出不同的解释,各自有各自的长处和缺陷,现在它们还都在南坡和北坡往上爬。”就让我们把这一线希望交给时间。, 百拇医药(钟 华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