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7320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9日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个综合征,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休克,出血,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过去曾称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defibrination),消耗性凝血病(comsumptive coagulopathy),最近有人认为以消耗性血栓出血性疾病(comsumptive thrombohemorrhagic disordors)为妥,但最常用的仍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本组疾病病因繁多,临床表现不一,但对其主要环节有如下要点:①发病速度:可分急性或慢性;②病情程度:可自轻度至重度;③病变部位:可分局部或全身,血管内或血管外;④病理生理:可是凝血障碍和/或纤溶亢进,也可因血小板减少和/或凝血因子减少.

    一,病因
, 百拇医药
    诱发本综合征的常见疾病,据北京,上海,武汉及福建4组250例DIC的统计,感染性疾病占44.6%,急性白血病为13.8%,产科意外13.4%,肝病7.7%,手术和创伤7.4%,恶性肿瘤6.9%,其他6.2%.

    1,感染性疾病:革兰阴性菌感染(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革兰阳性菌感染(严重肺炎球菌),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弥漫性单纯疱疹,流行性出血热)和原虫感染(恶性疟疾).

    2,病理产科:胎盘早剥,羊水拴塞,死胎滞留,感染性流产,妊娠中毒症,高渗盐水引产.

    3,儿科: 新生儿 (胎盘早剥新生儿,宫内新生儿感染),暴发性紫癜.

    4,,恶性肿瘤:各种转移癌(如前列腺,肺,胃,肠,胰腺,乳腺等).白血病(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或慢性白血病)

, 百拇医药     5,肝病:肝硬化,急性坏死性肝炎.

    6,手术:术后并发症,前列腺术后,体外循环

    7,严重组织创伤:脑组织损伤,大创伤(不可逆休克),热卒中,广泛烧伤.

    8,其他: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性全身性血管炎,心脏骤停,蛇咬伤.

    二,发病机制

    在这些疾病中有诱发血管内凝血的因素,而发生DIC.①促凝物质,如腺瘤的粘液素肿瘤提取物,蛇毒,损伤的脑组织,病理产科的子宫内容物术后的前列腺组织,早幼粒细胞颗粒及白细胞的白芥素Ⅰ等;②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如各种血管炎(急性过敏性或免疫性疾病,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各种原因引起的内皮细胞损伤(如缺氧,休克).③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可激活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可促使血小板聚合;可使白细胞生成和释放组织凝血活酶.内毒素是诱发DIC的一个重要原因.
, http://www.100md.com
    发生血管内凝血后,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①微循环形成纤维蛋白血栓,导致组织缺血性坏死,如肾皮质坏死,可见于胎盘早剥,暴发性紫癜;②凝血因子减少和血小板减少;③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因一旦纤维蛋白沉着小血管,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活因子,激活纤溶系统,使纤维蛋白降解,形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e,FDP),FDP具有抗凝作用,能使因子Ⅴ,Ⅷ失活,所以血液中出现FDP,说明纤维蛋白在血管中沉着,说明发生血管内凝血。

    三,临床类型及分期.

    根据血管内凝血发病快慢和病程长短,可分为3型.:

    1,急性型 其特点为,①突发性起病,一般持续数小时或数天;②病情凶险,可呈暴发型;③出血倾向严重;④常伴有休克;⑤常见于暴发型流脑,流行型出血热,病理产科,败血症等.

, 百拇医药     2,亚急性型 其特点为:①急性起病,在数天或数周内发病,②进展较缓慢,常见于恶性疾病,如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肿瘤转移,死胎滞留及局部血栓形成.

    3,慢性型 临床上少见.①起病缓慢,②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③高凝期明显,出血不重,可仅有淤点或淤斑,

    根据血液凝固性,出血和纤溶,DIC可分3期:

    1,高凝血期 仅在抽血时凝固性增高,多见慢性型,也可见于亚急性型,急性型不明显.

    2,消耗性低凝血期 由于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被消耗,血液凝固性降低,出血症状明显.

    3,继发性纤溶期 由于血管内凝血,纤溶系统被激活,,造成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出血症状更明显.

    四,临床表现
, 百拇医药
    急性型DIC,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可有如下临床表现:

    一、出血 出血是由于在血管内凝血过程中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如并有纤维蛋白溶解则更为明显,皮肤粘膜出血为最常见,有出血点、淤斑、大片瘀血,甚至血肿;伤口及穿刺部位渗血,是DIC出血的特点。严重者可有胃肠道出血、血尿,甚至脑出血。败血症病人,特别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呈暴发性紫癜或Waterhouse-Friederichsen综合征(生命器官出血性坏死,如肾上腺)。早期高凝状态可无出血,仅表现为抽出或流出血液迅速凝固,此期极短,临床上难以发现;但在抢救危重病人时常遇到输液不畅,可能部分与高凝状态有关。

    二、微血栓 DIC使小动脉、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广泛形成纤维蛋白和/或血小板血栓,使微循环受阻,器官灌注不良,甚至缺血、梗塞、坏死。各器官均可受累:皮肤可见出血性淤斑,界限分明,但不规则,病变和小动脉皮肤分布区一致。如较大血管闭塞可呈出血性水疱,并可融合,经治可消失。暴发性紫癜可有指(趾)坏疽;肾脏受累主要在输入动脉或毛细血管,但尿液中难以发现,可能是纤溶之故,表现为血尿、少尿或无尿,此因肾皮质坏死,如肾小管坏死则更为严重;大脑受累呈意识障碍、抽搐、昏迷,不同于大血管闭塞所致的局灶体征;肺功能受累主要因间质出血,酷似ARDS,肺部病变不如皮肤、肾和大脑受累常见,但多数病人可有一定程度低氧血症;胃肠道受累因胃和十二指肠粘膜下坏死,发生浅表溃疡,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肾上腺皮质可有出血性坏死;其他器官微血栓形成常无明显临床表现。在内脏器官中,肾脏受累最常见,故观察尿量可作为监测内脏受损的依据。
, http://www.100md.com
    三、溶血 由于纤维蛋白以松散的丝状触突沉着于小血管内,当血流通过时红细胞受损发生微血管病性溶血,可见破碎红细胞,一般黄疸轻微,早期不易觉察。如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可有血红蛋白血症及血红蛋白尿。

    五,实验室检查

    本症起病急骤、复杂,不能凭单项检查而要做多项检查方能确诊。

    一、实验室检查方法选择

    (一)血小板数量 血小板直接计数,血片观察血小板数,出血时间;

    (二)凝血因子水平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定量;

    (三)纤维蛋白溶解 血块溶解时间、优球蛋白溶解时间,FDP检查(3P和乙醇胶试验)。
, 百拇医药
    (四)纤维蛋白在微循环中沉积程度 尿量、尿素氮;观察红细胞形态及碎片。

    二、各种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血小板计数 正常值为100-300×109/L。低于100×109/L为异常,但要和血小板减少的其他原因鉴别。

    (二)凝血时间 试管法正常为4-8分钟。此法虽然很不敏感,但方法简单,如结果异常则有意义,完全不凝固则提示纤维蛋白原极低或肝素过量,常用来监测肝素治疗。同时可观察血块收缩,正常情况下1小时血块完全收缩,和管壁脱离,形成表面光滑、有一定韧度的团块或条块,约占原容积的50%。在DIC时血凝块小,表面凹凸不平。如有纤溶状态则可再溶解,有时随凝随溶。但要注意,有时收缩良好的小血凝块埋在红细胞中,误认不完全溶解,应注意观察。

    (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此为外源性凝血系统过筛试验,若结果延长说明参与此过程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VII、V及X)减少,或抗凝血酶III(ATIII)增多,但不能肯定哪一个或几个凝血因子异常。其阳性率为87. 7%~93.2%,列为常规检查方法,动态监测更有意义,比正常对照大于3秒为异常。肝病及某些出血性疾病亦延长。
, 百拇医药
    (四)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 间接反应内源性第一阶段凝血因子减少,对DIC检查不比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优越,超过正常对照10秒为异常。

    (五)血浆纤维蛋白定量 列为常规检查,诊断意义较大,方法简单、准确、可定量,低于1.5g/L有诊断意义。但判断结果时要注意基础水平,老年人、孕妇、感染及肿瘤均可增高,故1次正常不能排除,要动态观察。

    (六)凝血酶时间 其结果大于正常对照3秒,说明纤维蛋白原减少或FDP增多,如为后者加正常血浆可纠正。

    (七)副凝试验 包括3P试验和乙醇胶试验,是检测FDP的过筛试验,简易快速,但只能检测大的FDP碎片(如x碎片),故晚期DIC为阴性。

    (八)FDP免疫学检查 由于FDP仍具有纤维蛋白原某些抗原决定簇,故和抗纤维蛋白原血清可发生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此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可定量。方法有多种,以胶乳凝集试验最简便快速。正常值:FDP<10mg/L,若FDP>20mg/L,则有诊断意义。D-二聚体>2000
, http://www.100md.com
    (九)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此法检测纤溶活力,若对凝块溶解小于90分钟,则有意义,说明纤溶亢进。操作费时,对鉴别原发性纤溶有意义。

    (十)抗凝血酶III ATIII是一种多功能丝氨酸酶抑制剂,除抑制凝血酶外,尚抑制因子Xa、VIIa、XIa及XIIa。ATIII在凝血过程中被消耗,早期则有下降,晚期更明显。它和肝素作用有关,可指导肝素治疗。

    (十一)红细胞形态 血片中可见损伤红细胞呈盔甲形、三角形、棘形及小球形红细胞,亦有红细胞碎片。破碎红细胞>2%有诊断意义。

    (十二)其他 因子VIII:C、 VIIIR:Ag、β-血小板球蛋白(β-TG)、纤维蛋白原肽A、肽B、纤溶酶原测定等,均有助诊断。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 http://www.100md.com
    本症的诊断依据是:

    1,存在基础疾病和诱因,及有广泛性出血和组织器官有缺血性损伤;

    2,实验室检查 3项以上异常可确诊.① 血小板数明显减少或进行性减少;②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进行性变化;③ 纤维蛋白原<1.5g/L; ④ 3P试验阳性或血清FDP>20mg/L;⑤破碎红细胞>2%以上。

    本症应与以下疾病鉴别诊断

    1重症肝病 因有多发性出血、黄疸、意识障碍、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易与DIC混淆。但肝病无血栓表现,3P试验阴性,FDP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正常。

    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本病是在毛细血管广泛形成微血栓:具有微血管病性溶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脏及神经系统损害,极似DIC。但本病具有特征性透明血栓,血栓中无红、白细胞,不涉及消耗性凝血,故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一般正常,有时亦可异常,病理活检可以确诊。
, 百拇医药
    3,原发性纤溶亢进 本病极罕见。链激酶和尿激酶治疗是典型实例。本病和DIC极难鉴别,因为 ① 两者可由同一病因同时诱发;② 两者均有纤溶特点:出血,FDP升高。两者区别主要是纤溶部位,DIC继发纤溶是对血栓形成生理性反应,典型部位局限于微循环;原发纤溶是在大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活因子。

     七,治疗原则

    首先积极终止可逆性病因,同时有效地进行全身支持治疗(补充血管容量,纠正休克、酸中毒、低氧血症、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要通晓各项治疗措施的利弊,肝素抗凝治疗利于终止凝血,但促进出血;代替疗法利于止血,但加重血栓,加重器官损伤。有人认为如不有效控制病因,单纯给代替治疗,如同火上浇油;纤溶是一种生理反应,改善器官缺血,用纤溶抑制剂可以止血,但抑制正常生理反应,可能促使血栓形成。

     具体治疗方法
, http://www.100md.com
    一,原发病治疗 对病理产科及时终止分娩,清除子宫内容物;对严重感染选择有效抗生素治疗;对肿瘤和白血病要及时进行化疗。

    二,代替疗法 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①.新鲜冷冻血浆 除含有凝血因子外,还有抗纤溶酶,如α2--抗纤溶酶和α2--巨球蛋白,亦有抗凝血酶III。 ②.冷沉淀剂 每袋约含因子VIII 80-100u,纤维蛋白原300mg。本制剂未对病毒进行灭活,目前已不生产.③.血小板悬液 使用指征是有颅内出血先兆者,如头痛及血小板低(<20×109/L),并有粘膜出血(鼻、牙龈出血等).④.纤维蛋白原制剂 每1克纤维蛋白原制剂可升高血浆纤维蛋白浓度0.25g/L,一般用2~4g/次,因半衰期4天;故每隔4天,重复使用,但有时用1次则可。

    三,肝素治疗 在60~70年代早期,推荐使用肝素。但近来成为争论的问题。不过对早期高凝状态、暴发性紫癜及经大量代替治疗无效者,均主张使用肝素。
, http://www.100md.com
    1.剂量 各种报告不一,可能是病因、病情、病程及临床经验差异。可有微量10~15mg/d;小剂量50~100mg/d,中剂量121~120mg/d,大剂量>300mg/d,超大剂量>500mg/d..如下几种方案供临床参考:

    (1)小剂量肝素加代替治疗 首剂30~40u/kg,维持剂量10~15u/h。可防止纤维蛋白原下降、凝血时间延长及出血加重。以给新鲜冷冻血浆为宜,以补充抗凝血酶III及抗纤溶酶。

    (2)小剂量肝素加抗凝血酶III 两者剂量第一日为1000u,第2、3日为500u。

    (3)经代替治疗后,纤维蛋白原仍<0.5g/L、说明DIC病理过程仍继续进行,可给肝素10~15u/kg/h。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首剂0.5mg/d,10%葡萄糖20静推,以后每4~6小时静点1次,一般2~3次即见效;肝病或流行性出血热50~100mg/d;暴发性紫癜 首剂5000~10000u,维持量1000u/h,用药后应给新鲜全血,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
, 百拇医药
    2.疗效判断 除观察临床表现外,可监测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酶时间,如治疗有效,一般以24小时恢复正常。血小板数回升较慢,要数日或数十日才能恢复正常。FDP恢复亦较迟缓。

    3.监测指征 维持凝血时间(试管法)或KPTT为正常2倍。如过量,用鱼精蛋白每1mg中和1mg肝素。每日查尿镜检、大便潜血,观察皮肤粘膜及气管分泌物有无出血。

    4.ATIII作用 肝素是抗凝血酶III催化剂,若ATIII<50%,肝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但有人认为对此尚无肯定意见。

    5.慎重或禁用 蛇毒所致DIC,原有出血性疾病,近期有消化道出血或咯血,高血压(舒张压>110mmHg),5日内手术者。

    四,抗纤溶抑制治疗 它是抑制纤溶酶原致活因子,从而抑制纤溶过程。

, http://www.100md.com     1.6-氨基己酸 首剂4~6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100ml中,15~30分钟内滴入;因排泄迅速,需用维持量1g/h。

    2.对羧基苄胺(止血芳酸)200~500mg/次,1~2次/日,静注。

    3.抑肽酶 具有抗纤溶和抗因子Xa作用,适用于DIC中、晚期,8~10万u/d,分2~3次,静滴。

    五,其他 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维生素K等可酌情使用。

    本病预后 主要取决于原发病能否根除,但对DIC的有效治疗可稳定病情,停止恶化,为原发病治疗赢得时间。

    附录:

    1987年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对DIC的诊断标准(修正案)如下:
, http://www.100md.com
    一,存在易于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二,有下列2项以上临床表现:

    1,多发性出血性倾向.

    2,不易以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3,多发性微血管的症状和体征,如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胆,肝等脏器功能不全.

    4,抗凝治疗有效.

    三,实验室检查有以下3项以上异常:

    1,血小板低于100×109/L(10万/mm3)或呈进行性下降{肝病DIC低于50×109/L(5万/mm3)}.

    2,纤维蛋白原低于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高于4.0g/L(肝病DIC低于1.0g/L).

    3,3P试验阳性或FDP高于20mg/L(肝病DIC高于60mg/L).

    4,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或APTT缩短或延长10s以上.

    5,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或纤溶酶原减低'

    6,疑难,特殊应有下列1项以上实验异常:因子Ⅷ:C降低,vwF:Ag升高,Ⅷ:C/vwF:Ag比值降低;AT-Ⅲ含量及活性减低,血浆Β-TG或TXΒ2升高,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升高或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原转换率增速,血栓试验阳性., 百拇医药(楼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