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东南国防医药》 > 2004年第3期
编号:11026104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理和诊断及治疗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东南国防医药》 2004年第3期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理;诊断;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理;诊断;治疗,1发病机理,2ADAMTS13活性测定诊断T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理;诊断;治疗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最先报道于1924年,是较少见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特征[1~10]为微血管病性溶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sis,MAH)、血小板减少和脏器功能异常,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形成富血小板血栓,肾脏损害常见,但因进展性肾衰需作血液透析者甚罕见。对血浆输注(plasma infusion,PI)或血浆交换(plasma exchange,PE)有显著效果。未作治疗患者病死率>90%,经PI或PE治疗后急性期生存率60%~90%。1/3以上的缓解病例可复发,部分病例发展为慢性TTP,需长期作PE治疗。

    1发病机理

    11大和超大VW因子(VWF)多聚体是TTP发病的重要机制VWF是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其主要功能是介导血小板在损伤的血管内皮下的粘附,从而启动初期止血。VWF通过其A1区抗原决定部位与血小板膜糖蛋白复合物Ⅰb/Ⅸ/V结合,通过羧基端的RGD序列与糖蛋白复合物Ⅱb/Ⅲa结合[1]。血浆中VWF以多聚体形式存在,相对分子质量为(520~20 000)×103。超大VWF多聚体(unusually large VWF multimers,ULVWFM)贮存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中,可微量出现于正常血浆中[1]。血循环中VWF与血小板结合甚少,由于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处于非活动状态。当VWF裂解蛋白酶(VWF cleaving protease,VWFCP)缺乏时,形成大和超大VWF多聚体与血小板结合,在微血管床形成富含VWF和血小板的血栓,使两者耗尽,故在慢性TTP复发时大和超大多聚体消失,急性TTP时大和超大VWF多聚体在严重血小板减少时消失,当PE后血小板数增加时再现。VWF在TTP血栓形成中起作用,并不仅限于超大多聚体。超大VWF具有高粘附性,比小的VWF多聚体更易结合血小板形成微血栓。

    12切变应力对VWF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高切变应力促使VWF与血小板相互作用,支持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大和超大VWF多聚体对高切变应力的反应性增强。大VWF多聚体在血管壁的表面上受切变应力的作用而伸展铺开,形成支持血小板滚动、粘附和聚集的薄层物质,这是高切变应力情况下在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内止血的重要步骤。切变应力使VWF的裂解部位暴露,经VWFCP作用形成较小的多聚体,阻止VWF的完全展开。在缺乏VWFCP的情况下,VWF裂解减少和形成大与超大多聚体,后者在高切变应力下促使血小板聚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5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