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 2005年第3期
编号:11027184
精神科首次住院患者文化休克现象调查
http://www.100md.com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5年第3期
     【关键词】 精神科;首次住院;文化休克;干预对策

    文化休克是指生活所在文化环境(如:不同民族、社会、群体、地区乃至国家等)发生改变时所产生的思想混乱、精神紧张、躯体不适等症状[1]。在精神科这一特殊群体中出现文化休克现象的人数有增长趋势。我们对首次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进行了调查,发现有非常严重的文化休克现象,严重影响临床治疗和护理。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选自2003年1月~2004年6月在我院首次住院的100例精神病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14~56a;城市43例,农村57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下76例,大专以上24例;汉族92例,少数民族8例。

    1.2 方法 对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入院日期、诊断、姓名、年龄、籍贯、文化程度、民族、入院表现、用药等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患者首次入院时文化休克阳性及其类型,对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入组患者文化休克阳性率,见表1。

    表1 入组患者文化休克阳性率(略)

    表1显示:100例患者中有53例(53%)发生文化休克。在发生文化休克的患者中不同文化程度间及不同来源间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不同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民族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入组患者文化休克类型 53例发生文化休克患者中情绪障碍型(恐惧、焦虑、失眠、情绪低落、偏见、易激惹、敌对、哭泣、骂人)46例(86.8%),躯体不适型(腹泻、便秘、血压升高、食欲下降)16例(30.2%),社交退缩型(缺乏自信、孤僻、少语、自我封闭、情感淡漠、以参与集体活动)27例(50.9%)。

     3 讨论与对策

    3.1 精神病患者是个特殊的群体,到医院接受治疗,感受着地域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易出现各方面的不适感,严重者会出现文化休克现象。本调查发现,精神科首次住院患者产生文化休克的主要原因为,(1)沟通交流障碍: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沟通的发生会受到文化背景或某种情景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样的内容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脱离了文化背景来理解沟通的内容往往会产生误解;文化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可导致语言不通,甚至产生恐惧、焦虑、猜疑、不安全感及失眠。(2)日常生活活动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常生活活动规律,当一个人改变了文化环境时,其日常生活活动、习惯会发生变化,需要去适应新环境中的文化模式,易产生受挫感。

    3.2 干预对策 跨文化适应是人们对发生变更的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与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过程的加快,跨文化适应能力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莱宁格的跨文化护理理论告诉我们,文化关怀是一种天性,是人类社会形成、存在、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干预对策的本质是文化关怀,是以患者身心健康为目的,为患者提供符合个人独特需求的健康服务体系,以预防和减轻住院患者的文化休克,使其适应医院的文化环境。

    3.2.1 遵循和应用跨文化护理理论,掌握文化护理技巧,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科学、客观地分析首次住院患者的文化休克现象的具体原因,综合分析,对普遍存在和特殊问题实施个性化护理。

    3.2.2 通过入院指导,使患者尽快熟悉和了解医院环境,使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交流技巧,帮助患者预防和减轻住院文化休克。尊重患者的风俗习惯,注意饮食护理,满足患者饮食及生活需求,特别是老年和少数民族患者。引导患者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消除陌生感。护士既是护理工作者,又是宣传者、教育者、心理咨询者[2],我们要充分发挥护士多重角色功能,根据患者的病情、兴趣爱好、接受能力,通过健康教育、个别谈心等,向患者讲解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所出现的不适,以及文化休克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患者尽量多地参加娱乐、健身活动,扩大人际交往面,更多地感受病区生活的温馨与乐趣,尽快淡化乃至消除陌生感、孤独感、焦虑感,积极配合治疗,实现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58

    [2] 宋燕华.精神障碍护理学[M].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174

    作者单位:471013(河南·洛阳)河南第二荣康医院, 百拇医药(刘晓君 张月芳 李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