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3214
市场催生商业寡头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21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83期(总第2338期 2006.07.21)
     数据显示,国内药品流通业的集中度在近几年逐步加强。相比美国药品流通业的高度集中,国内业态显然还不够成熟。然而,透过美国的药品流通业,我们可以理性认识国内医药商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

    谈起美国三大医药商业批发企业,除了惊叹其高度的集中度之外,国内对此的了解似乎并不多。事实上,全美三大医药批发企业Amerisourse Bergen(ABC)、Cardinak Heakth(CAH)、Mckesson(MCK)目前已经全部在纽交所上市,近10年来的股价在快速并购阶段增长了300%以上,占据了全美96%的市场份额。依靠上市公司的融资平台,3家公司飞速发展,目前销售规模逐年大幅增长。

    再看中国药品流通业。数据显示,国内医药商业前10名销售合计的市场份额,从2000年的21%增长到2003年接近40%——寡头垄断时代已初露端倪。换句话说,中国药品流通业已经迈向寡头垄断时代,走在美国药品流通业曾经走过的路上。分析师认为,中国医药商业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可能会明显高于美国同类公司,应该享受更高的估值水平。
, http://www.100md.com
    美国医药商业企业整合之路

    虽然行业内的整合已经基本完成,美国医药商业上市公司仍保持了较高的市盈率。

    ABC公司是美国最大的药品批发企业,自2000年开始就展开了大规模的并购。2000年,ABC公司通过交换股份的方法收购了全美第17大的医药批发业公司C.D.Smith,并通过两家公司的物流配送中心的合并提高了效益。随着进一步并购伴随而来的规模扩张,公司股价增长了近500%。

    CAH公司在2000年前的20 年里共运作了40 余次并购,2001 年投入高达30 亿美元进行了13 次并购活动。今年,其并购了另两家全美较大的医药批发企业BindkeyWestern 和Bergen Brunswig 公司,随后通过资源的实质性整合,企业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大规模并构使公司股价增长了近300%。

    MCK公司在2000年以前靠并购带动的销售额增长非常强劲,这也在股价中反映出来,但随后随着规模的稳定,公司的股价升幅明显趋缓。
, 百拇医药
    现阶段,美国医药商业上市公司因为行业内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长期竞争和大量购并活动,企业数量已经较少,目前仅有70余家。企业主要的经营活动围绕着下属的物流配送中心而进行,公司内部的物流中心也往往实行全国乃至全球采购。不同的企业根据各自的经济实力和各州的药品消耗量,设立不同数量的物流配送中心,负责本州的配送分销业务。比如,药品消费量最大的加州就共有23个配送中心,其中CAH公司就有4 个,而人口很少的阿肯色州只有CAH公司一个药品配送中心。面对巨大的业务量,美国的医药流通业显现出了高效、有序的整体素质。美国健康服务商业管理协会(HDMA)统计,全美目前有75家医药流通企业,这些企业拥有260个药品物流配送中心,为超过130,000个机构顾客提供药品批发业务,平均每个配送中心提供28,000种不同的健康类产品。

    近年来,美国医药批发企业之间的并购案例层出不穷,而拥有大量公众资金的上市公司更是成为了并购的主角。尽管全美目前只有70几家医药批发企业,但从趋势看,医药批发企业之间的并购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行业发展的主流。
, http://www.100md.com
    中国市场寡头日渐形成

    国内药品流通业更大规模的整合在2005年以后才展开,大多数医药商业经营模式将会退出市场,依靠规模和强化管理的经营模式将会逐步取代其他传统的经营模式,其中,拥有多种融资渠道的上市药品生产企业将更具优势,更容易展开并购行动;主营收入处于高速增长中,具备不断扩张的实力、强大费用控制能力、一定规模效应以及融资平台的药品批发企业将在这次整合中胜出。

    大企业将一统经营权一方面,个体中间商担任的角色将会演变,作为中间环节的大量零散的个体批发公司将会退出市场,大型医药批发商将把产品直接配送到网络终端;另一方面,专业药品代理公司走总代理或区域代理之路的风险在日益增大,特别时在打击带金销售和商业贿赂的今天,其经营将会越来越困难。

    与此同时,地区性的相对垄断批发纯销公司将会退出市场,这些公司主要靠局部地区的人脉关系来经营市场,受人事关系变动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打击商业贿赂的今天,这种经营模式会逐步退出市场。
, 百拇医药
    另外,单打独斗的传统医药生产企业的渠道模式已经无法控制住成本,传统医药生产企业遵循“生产企业—销售大区—省区市场(经销商)—地市市场(经销商)—县级市场(经销商)—销售终端—消费者”这种经营模式的成本较大,未来逐渐将产品的经营权交给大型的医药批发企业将是他们的选择。

    整合成为未来的主题首先,规模优势的存在和现有物流配送渠道为公司节约大量的配送成本。大型批发企业拥有独一无二的医院客户资源(特别是大中型医院),并已经形成了长久的供应关系。在上游,大型批发企业拥有与国外大型企业产品的谈判权,而在下游,则拥有对医院的全方位配送体系。

    其次,一些客观原因也将促成整合的加剧,如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产业政策对流通企业进行扶持,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培育5~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建立40个左右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以上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
, http://www.100md.com
    盈利能力跳水由于竞争加剧,上市药品分销企业现时的毛利率在4%~5%之间,与2001年的18.5%相比,跌幅非常明显。这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盈利压力。

    另外,以九州通为代表的民营医药公司迅速崛起,平价药店等新生零售业态快速抢夺终端话语权,无疑也为具有国有背景的医药商业上市公司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2004年九州通开始陆续将旗下各大子公司财务并表处理后,一举在销售排名上越升至行业前三名的位置,2005年其销售收入又突破了100亿元,大大刺激了既往各大“巨头”的神经,促使其扩张速度开始加快,地区间主流商业公司间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

    从大环境来看,中国政府兑现加入WTO所承诺的开放医药分销市场后,并没有出现行业内预计的外资蜂涌药品分销业的局面,这打消了国内商业企业的疑虑,发展策略由压减投资、持续观望转变为积极扩张,利用规模效应解决当前最棘手的成本控制问题。

    行业政策促成2005年以来,医药行业政策出台频仍,国家在接连降低药品最高限价之后,又陆续出台了全方位的价格管控政策,药品招标采购制度日趋严格,并从去年年底开始大力打击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这种种政策上的变革对于医药商业子行业影响最为深刻,大大压缩了众多区域性中小医药公司以及个人代理商的生存空间,给大型医药商业上市公司带来了整合的契机。

    综上所述,当下,国内医药流通业迎来了行业上升的难得机遇,医药商业上市公司也将依托良好的境遇,在资本市场有出色的表现。

    (本版股评文章纯属作者个人观点,非本报立场。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83期, http://www.100md.com(江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