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财经.知本
编号:11282001
中原制药能否终止十多年梦魇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25日 《中国医药报》 2006.07.25
     “我们跟中原制药厂的确有接触,但是并没有达成协议,像复星这样的企业会跟许多药厂接触,但接触并不代表什么。”上海复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公关部经理周依亭7月中旬断然否定了之前媒体大量报道的中原制药厂与上海复星达成重组协议一事。与此同时,广为流传的中原制药厂申请破产的消息也被河鲜」?br>资委、郑州工业经济委员会以不知情予以否定,而破产受理单位郑州中级人民法院则明确表示,直到目前为止并未受理中原制药厂破产一案。

    至此,虽然中原制药重组和破产的消息先后传出,但真实的落点却扑朔迷离。

    ■痛楚,十年的蹉跎

    今天,了解中原制药厂历史的知情人已不多,毕竟十年的变迁早已物是人非,仅中原制药厂的主管领导就已经换了四届。然而,中原制药厂带来的隐痛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相反它已经成为河南省历届政府不敢触摸的伤口。

    资料显示:中原制药厂1984年被国家计委立项,1990年正式动工兴建,一年后建成。总投资18亿元,全部投资均为借贷,其中世界银行贷款1.175亿美元,国内配套资金8.3亿元(国家和地方各承担50%),是我国医药行业自建国以来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建设工程,也是我国医药行业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医药工厂。建厂之初,因计划形成5000吨VC生产能力,其产能与规模巨大,被誉为中国制药的“航母”。
, 百拇医药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原副局长于明德回忆,上世纪90年代正是VC市场火爆的时候,当时我国医药行业大力发展原料药,对建设中的原制药寄予厚望,提出的目标是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正是基于这样良好的愿望,在对VC前沿技术不甚了解的情况下,主管领导贸然采用了瑞士某项实验技术,实践证明这根本无法实现大工业生产。今天,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已经尽人皆知,试验成功的技术并不意味着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许多实验技术只在研究领域具有价值,但可惜这个认识来得太晚。

    “当时主管领导频繁出国,买回来好几个国家的设备,但是根本不配套,无法生产,花了十几个亿没生产出一个产品。”郑州某政府部门的一位知情人提起中原制药厂语调沉痛。

    根据介绍,中原制药从1993年10月至1996年12月31日仅设备调试就进行了3年,但是调试均没有成功。尽管如此,货款仍然全部付给了外商。中原制药在运行800多天后终于不堪重负,于1996年宣告停产。
, http://www.100md.com
    由于决策的失误,18亿元资金让地方政府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中原制药第一债权人是郑州市政府,其次是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国内贷款本息共计24亿元,当时90%为建设银行贷款。这24亿元到现在一分未还。另外,世行当年的贷款为15亿元,将于2008年到期,本息共计18亿元。世行贷款由政府担保,郑州市每年还贷1.4亿元。

    与此同时,中原制药厂2000多名职工处于长期放假状态,为守护20多亿元的资产组织了400多人的护厂队,每年的看护费用就要八九百万元。

    金钱、人力、物力被无情地吞噬,这样的境况竟一拖十多年。

    ■重组,曾经的希望

    债务48.1亿元,负债率429.5%。人们不禁要问,哪个企业能有这么大的胃口进行重组?但是,在中原制药陷身沼泽的十年中重组是曾经的希望,河南省政府也为此花了不少心思。
, http://www.100md.com
    据了解,中原制药重组的名单上曾先后出现过莲花集团、郑州热力、神马集团、中国蓝星集团等20多家企业的身影,最有希望的是2003年的神马集团重组,已经涉及债务和职工问题,最后却没有了消息。业内人士认为,中原制药之所以在重组问题上“雷声大雨点小”,不仅由于巨额债务,包袱沉重,更重要的是行业前景不理想,企业出路成问题。

    去年,美国对中国4家VC主要生产企业提起反垄断,其原因是国内VC产量在供大于求,企业间价格竞争惨烈,为求生存而达成的行业价格自律行动。目前,企业每年都自发地限产,以维护市场价格。“从过去走过的轨迹来看。这个行业大约每5年就会形成新一轮淘汰,如果说十年前中原制药成功投产还能凭借规模和技术领先在VC行业有所作为的话,那么,今天已经优势无存,现在,中国

    VC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收率等重要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市场已经没有更多的空间。”于明德说。

    中原制药有四条生产线,即淀粉线,葡萄糖线、山梨醇线和VC线,是一个完整的VC生产链条。按照设计能力,淀粉线每年能消化15万吨玉米。河南是农业大省,玉米资源充沛,建立中原制药无疑能拉动地方经济,这也许就是当年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建设该厂的原因之一。
, http://www.100md.com
    而正是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才使得十年来地方政府处境尴尬,不仅成为中原制药第一债权人,财政也深受其累。与此同时,2000多名国有身份的职工安置一直是重组中最头痛的难题。虽然,由于没有正式生产,十年来中原制药职工形同失业,没有一分钱养老保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重组中能够置之不理。

    事实上,上海复星与中原制药的接触并非空穴来风。郑州市主管领导在今年2月25日召开的郑州市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讲话稿中,确实有中原制药厂与上海复星重组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的字样。这句话随后被当地媒体作为河南省今年经济工作的亮点被一再引用。

    对于复星与中原制药的重组话题,一位证券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复星虽然在业务中有原料药板块,但是没有VC品种,在业务上看不到关联性。作为资本运作的高手,上海复星不会做亏本的买卖,发展VC更不会是复星的选择。“除非他另有深意,但是真正的意图谁知道呢?”

    之前,有消息称复星与中原制药重组的路线图已经浮出水面。复星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与郑州生物化工厂成立新的合资公司,新公司将以复星集团投入的资金用于盘活中原制药厂的存量资产,亦即新公司是重组中原制药厂的平台;其次,郑州市政府负责与金融债权人的协商谈判,其中国内金融债务需要买断,然后原价转让给新公司,也就是说,该债务由新公司来出资清理,而涉及世界银行的本息偿付依然由郑州市政府承担,将来按与国内金融债务同样的打折比例出售给新公司;再次,中原制药厂约1000亩生产用地以优惠价出让给新公司,而郑州市政府将用出让土地等获得的资金安置职工。不过,框架方案没有涉及中原制药厂2000多名职工的接收问题。最终,新公司将以一个各方认可的价格,盘下中原制药厂的经营性资产及全部生产用地。
, http://www.100md.com
    “郑州方面的说法是他们的说法,我们只能说复星与中原制药有接触,仅此而已。”周依亭的语气中有些无奈。

    ■破产,最后的稻草

    6月中旬,中原制药突然传来申请破产的消息,业内一时哗然。破产不仅意味着所有债务的豁免,重组之路也到此结束。

    北京一家资产重组公司的项目经理陈先生表示,企业破产分计划内破产和计划外破产两种情况,受当地政府影响非常大,计划内破产必须经过省国资委同意,报送国家国资委批准才能进入操作阶段。国家国资委发布的2006年的计划内破产企业名单上并没有中原制药的名字。“一旦获得计划内破产批准就意味着债务由政府买单。能否获得破产批准,当地政府的态度起到关键作用,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与债权人的协商。”

    “计划内破产大多是债务巨大、久病沉疴的企业,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与其回生无望,空耗财力物力,资产闲置,破产也许是明智的惟一的真正出路。”另一位人士表示。
, http://www.100md.com
    按照破产法规定,企业破产后固定资产以拍卖的方式出售,用于归还债权人和安置职工,但是资产流拍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一旦流拍设备无异于废铜烂铁。

    “对于对中原制药有兴趣的企业来说,通过拍卖方式来拍下自己需要的东西要比重组简单得多。”陈先生说。

    据了解,从申请破产到最后批复一般要一年左右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中原制药的命运还能否峰回路转没有人能够预测。有消息称今年年底国资委将发布一批计划内破产企业名单,中原制药破产申请能否获得批复,时间应该就在此时。

    看来,在10年后的今天,中原制药命运的抉择仍需等待,但是相信许多人都不愿意再等,因为这种痛苦已经太久。

    文/本报记者 方剑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