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肽酶在矫形外科手术中的血液保护
抑肽酶,1分子组成,2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药理作用,3抑肽酶在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4抑肽酶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5抑肽酶的过敏反应及处理,参考文献:
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对外科手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提倡术中尽一切可能减少血液丢失,其目的不仅是为了珍惜血液资源,节约医疗成本,更重要的是保障患者的安全,减少输血所引起的并发症(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及免疫抑制等),同时还有减少传播疾病(如肝炎、疟疾、梅毒、艾滋病等)的危险。国内外一些学者采取了多种措施尽可能减少术中出血,从而减少库血的输注,如术中采用控制性降压、高容性血液稀释、等容性血液稀释、自体血回输等措施,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异体库血的输注,但效果有限。术中预防性给予一些止血药,如6氨基己酸(EACA)和凝血酶(TA,氨甲环酸),可以减少术中的出血,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抑肽酶最早主要用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由于它对血小板有保护作用,所以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近年来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本文主要针对其在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加以综述。1 分子组成
抑肽酶是从牛肺中提取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由16种氨基酸的58个残基组成的单个多肽链,相对分子质量为6 4606 u,通过3对双硫键交叉连接;其中一对双硫键(14-38)位于分子表面,它使两段肽链(32-42,9-21)连接在一起,这一对双硫键被还原和重新氧化后不影响抑制剂活力。另外两对双硫键(5-55,30-51)位于分子内部,一旦还原后即失活。整个分子呈梨形,长29A,中部圆形部位直径19A。其活性中心为赖氨酸,位于分子的顶端。其作用位点是15位的赖氨酸和16位的丙氨酸,其中3-羟-丝氨酸残基可与多种丝氨酸蛋白酶竞争赖氨酸基而抑制其活性。
2 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药理作用
抑肽酶静脉注射后,原形抑肽酶迅速分布于整个细胞外相,从而也使血药浓度迅速降低(半衰期23 min)。药物分布一旦达到平衡,注射后1~4 h血药浓度下降的半衰期约150 min,主要分布容积(中心室)约相当于体液的30%~50%;抑肽酶在肾脏蓄积,较小程度上在软骨组织蓄积,在肺、脾和胰腺中的浓度与血清的浓度相近,脑、肌肉、骨和肠的浓度最低。抑肽酶在肾小管被溶酶体代谢成较短的肽或氨基酸,即使给予100万KIU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46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