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研讨
编号:11124238
论中医思维及其走向(4)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27日
     中医思维与西医思维大异其趣。中医注重整体、功能、直觉的思维方法,西医注重分析、结构、实证的思维方法。方法论的不同说明本体论的差异。西方形成并遵从“原子论”的传统,认为原子是世界本原,有限、有形的原子构成物质及其运动,运动的根源在原子的外部,原子与原子之间是间断的、虚空的,要认识“原子”,必须采用分析、还原的方法,由此发展出十七世纪以机械自然观为背景的西文近代实证科学。在对生命的认识上,由古希腊四体液学说,到 19 世纪 30 年代德国科学家发现细胞,并逐渐发展为以细胞学说为基础的近代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和治疗法,直到进入当代分子生物学,医学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统观这个过程,其实都是在运用分析、实验、还原的方法,探求构成物质、生命的最基本元素。

    中国则形成并遵从“元气论”的传统。从《周易》、道家到中医无不讲“气”。“气”是世界本源,“气化”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这种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气”是连续不断、流动有序的,是介于有形有状的粒子与无形无状的虚空的中间状态,可双向转换。中医在对待人的生命时,即从“气”入手,“气”既是生命的最小物质又是生理动态功能。“气”的生命体现必然导致整体性、功能性、直觉性、程式化的方法论。

    从思维方法上说,中西医各有利弊。西医采用纵向的、机械的、还原分析的方法,导致对人的认识从器官、组织、细胞到蛋白质、 RNA 、 DNA 、基因,然而这种方法隔离了人体原有的横向联系,逐渐削弱了生命系统的整体功能,注重生命微观的纵深探讨,忽视生命宏观的整体把握,因而应该说还没有真正认识生命。

    中医采用横向的、有机的、整合的方法,一开始就没有走向机械、分析之路,认为人不是个可以不断分割的机体,是个有机体、开放的系统,人体内小时空对应体外大时空,对应大宇宙的天时、物候、方位及万事万物。从整体、宏观、动态、联系上认知生命,是中医的强项,也无疑是生命科学的大方向。但也不能不看到中医不重量化、不重分析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生理病理上细节不清、结构不明、定量不够、诊断辨证上带有较大的“艺术性”、模糊性、理论框架的万能化甚至僵化,造成了中医发展的缓慢,造成了中医与现代科学的隔阂。现代中医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应该在继续把握宏观、整体、动态认知生命的大方向前提下,怎样弥补微观、分析、形态方面先天不足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继承整体性,强化分析性;继承动态功能性,强化形态结构性;继承主观性、直观性,强化客观性、逻辑性;继承求同性,强化求异性。中医的重点应放在后者,相对地说,西医的重点应放在前者。在思维方式的层面使中西医达到一种最佳配置上调节,实现形而上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这无疑是中医发展的走向,也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前提。, 百拇医药
上一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