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营销.药店
编号:11281934
“形”散而“神”不能散
http://www.100md.com 2006年7月27日 《中国医药报》 2006.07.27
     制药企业进军化妆品、日化、饮料等领域,是近几年冒出来的新鲜事。在此之前,是药品销售企业在药业之外的“试水”。综合起来看,从销售到生产,医药界仿佛正在经历某种演变。

    对医药行业的此种变化,我们不好遽下断语。其成败得失,还有待于市场的检验。不过,透过此种现象,似乎能触摸到当前医药界跳动的脉搏,或许还能从中窥知药业发展新路径的可能性。

    不能说制药企业涉足药品之外的行业,就是“不务正业”。是“不务正业”,还是产业的合理延伸,关键要看拓展的新业务与主业之间的关联度。如果关联度高,则有助于主业的提升;如果关联度低或者毫无关联,则易陷于多元化经营的陷阱。

    散文的基本特征和最高境界是“形散而神不散”,若化用之,则制药企业之从事化妆品、日化、饮料等行当,同样面临“形散而神不散”的课题。所谓“形”散,自然是指药企生产经营形态的多样化;所谓“神”不散,则指药企在分散的生产经营状态中,能够保持乃至更加突显其“魂魄”。这个“魂魄”,就是一家药企之所以作为药企存在的核心价值。

    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既是药企实施多元化发展的重点,也是其难点。比如,化妆品行业利润高,药企若也想分一杯羹,就得考虑生产转换的成本(这就包括技术的关联、产品营销的关联等),更得考虑自己的产品与一般化妆品如何区隔。如果药企生产的化妆品与市面上的化妆品并无二致,消费者将难以识别,产品便很难成功。在这个意义上,一些药企在开发化妆品等产品之时注重其“功能性”,就是一种明智之选。这样做,既发挥了药企的比较优势,又为非药新产品注入了“药”的元素,如此便比同类产品“多”了一点或“特”了一点,从而有可能在竞争中后来居上。

    倘若一家药企在进行多元化生产经营之后,主业出现衰落,品牌形象降低,则可谓“形”“神”俱散,失败在所难免。从现有的运作实践来看,尚未发现上述征兆,但风险同样存在。一些药企推出牙膏、饮料等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仍停留于“卖概念”阶段,一旦“功能性”这个概念受到科学的质疑,相关药企就很难逃脱消极的社会评价。

    文/江城子,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