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2006年第21期
编号:11180760
胃恶性间质瘤合并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
http://www.100md.com 马向涛, 余力伟, 付 静
血小板增多症;胃肠道间质瘤,马向涛,余力伟,付静,通讯作者,摘要,关键词:,0,引言,1病例报告,1.1材料,1.2方法,2讨论,3,参考文献
第1页

    参见附件(673KB,3页)。

     马向涛, 余力伟, 北京市海淀医院外科 北京市 100080

    付静, 北京市海淀医院病理科 北京市 100080

    通讯作者: 马向涛, 10008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29号, 北京市海淀医院外科. xiangtao_ma@pku.org.cn

    电话: 010-62583013 传真:010-62653601

    收稿日期: 2006-04-28 接受日期: 2006-05-24

    摘要

    胃恶性间质瘤患者1例, 临床表现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手术后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 血小板增多症可能是反应肿瘤负荷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 血小板增多症; 胃肠道间质瘤

    马向涛, 余力伟, 付静. 胃恶性间质瘤合并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14(21):2146-2148

    0 引言

    血小板增多症(thrombocythemia)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因不明, 多见于成人, 血小板计数常在800×109/L-1000×109/L以上且形态功能异常, 有出血倾向和栓塞症状.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原因很多, 如病毒、细菌感染、外伤、出血、营养缺乏、肾病、肿瘤与遗传性疾病等[1-3], 我院收治1例胃恶性间质瘤患者合并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1.1 材料 本组男19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31岁; 住院1次18例, 住院2次10例, 住院3次1例, 平均住院天数47 d, 所有病例均经B超或CT诊断, 最大囊肿25 cm×16 cm, 最小11 cm×10 cm, 平均15 cm×13 cm, 急性胰腺炎引起15例, 慢性胰腺炎引起4例, 外伤引起6例, 其他原因4例. 头部囊肿14例, 体部囊肿6例, 尾部囊肿7例, 2例患者同时有2个囊肿.

    1.2 方法 女, 56岁, 因左上腹胀痛伴坠胀感8 wk, 于2005-07-13入院.患者8 wk前无诱因出现左上腹胀痛伴坠胀感, 左侧卧位时胀痛感明显.开始持续数秒钟, 逐渐持续几分钟, 可自行缓解.患者自发病以来无烦躁易怒, 无多饮多食, 无多汗心悸, 无恶心呕吐, 无返酸嗳气.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 腹平软, 左上腹肋下可触及约8 cm×6 cm大小质硬肿物, 无压痛, 与皮肤无黏连.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4.2×109/L, 中性粒细胞0.553, 血红蛋白126 g/L, 血小板623×109/L, PT 12.8 s, APTT 40.6 s. 总蛋白68.3 g/L, 白蛋白41 g/L, 血电解质正常, CEA 0.45 mg/L(正常值0-3.4mg/L), CA19-9 4.6 kU/L (正常值0-35 kU/L). 胸片: 双肺未见异常. 腹部B超: 肝、胆、胰、脾及双肾未见异常. B超: 左上腹可见18 cm×15 cm×13 cm混合回声, 自胰尾部向左, 脾脏受压向下移位. 腹部MRI:左上腹巨大占位, 位于肝左叶及脾胃之间, 可见包膜. 术前诊断为胃间质瘤, 完善术前准备后于2005-07-18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肿瘤位于脾胃之间, 直径约18 cm, 色暗红, 表面遍布曲张血管, 有宽3 cm蒂连接于胃体大弯侧, 探查腹腔内其余脏器未见异常, 术中诊断为胃间质瘤, 完整切除肿瘤, 术后病理报告: 胃壁恶性间质瘤Ⅳ级, 直径约18 cm, 质量2000 g, 伴广泛出血坏死及囊性变, 累及浆膜层及深肌层, 免疫组化提示主要向神经分化. 胃壁黏膜可见脐形溃疡形成, 黏膜及黏膜下未见肿瘤累及. 术后患者恢复好, 血小板降至224×109/L, 患者目前仍在随访中.

    2 讨论

    临床上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原因很多, 如病毒、细菌感染、外伤、出血、营养缺乏、肾病、肿瘤与遗传性疾病等, 其中肿瘤导致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占所有病因的1/3[4-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73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