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 > 2006年第12期
编号:11131955
眼部疾病的CT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6年第12期
脂肪组织,1眼部CT扫描方法[1],2眼部CT扫描层面厚度,3眼部CT诊断的相关名词[1],4增强CT扫描,5CT扫描诊断眶内病变的限度[2],6常见眶内病变CT征象[4],7眶
     眼眶内有丰富的脂肪组织,它与眶内肌肉、神经、血管之间有明显的密度差,故CT能清晰显示这些结构,对于眼眶内多种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CT扫描可提供一种高分辨力、切面图像及灰阶眼部图像,它以X线为能源而显示人体的层面图像。目前CT已很普及,从而为眼科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优越的检查方法。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眼部病变的CT分析和诊断上仍存在诸多问题。眼内疾病的诊断超声优于CT,而在眼眶病变的诊断中,CT优于超声。本文就眼眶病变CT诊断上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并介绍与诊断有关CT的基础知识,这对全面分析眼部CT片非常重要。

     1 眼部CT扫描方法 [1]

    1.1 横断扫描 患者仰卧检查床上,常规以听眦线为基线,自眶耳线下方1cm头颅顶侧作连续扫描,直至眶顶,4~5mm厚的层面检查需要6~8个层面。扫描时眼正视或向上视,后者有利于显示神经全长于一个平面上,作薄层扫描时(1mm层厚),全部眼眶需要近40个层面。

    1.2 冠状扫描 适用于检查患有眼眶顶底部病变的病人,以避免眶骨重叠而误诊,并有利于显示颅前窝和上颌窦顶和眼眶的关系。检查时要求层面和听眦线垂直,自眶缘向后以5mm间距作8~10层扫描。患者仰卧或俯卧检查台上,头过伸,使头矢状线与床面一致,两侧眶耳线与扫描基线垂直,向外耳道前4cm处向前连续扫描,层厚4~5mm。如作眼内病变CT扫描则自眼球开始向后扫描。

    1.3 造影增强扫描 由于眶内结构的自然密度差较大,故即使不用增强扫描,正常结构与病理性肿块也能充分显示。静脉注射造影剂可增强眶内结构CT值的差别,增强最显著的组织是肌肉,其次是巩膜和神经,不过所增加的密度差与原已存在的密度差相比较是较小的,故一般不必对所有病人做常规增强。以下几种情况适于作增强扫描:(1)血管性病变,如动静脉畸形、血管瘤、静脉曲张等,增强扫描可对病变的性质与范围作出更好地评估;(2)肿瘤与炎症性病变疑累及颅内;(3)视神经增粗,如视神经鞘的增强可提示脑膜瘤或炎症,从而可与视神经本身的疾病区别;(4)某些球后肿块;对比增强有助于两种性质不同而境界均清楚的肿块之间的相互鉴别,如血管瘤与神经源性肿瘤。

    1.4 压颈检查 眶内静脉曲张常用压颈检查,眶内静脉曲张常规CT扫描时多不显影,或仅显示小部分病变,欲观察病变全部范围可行颈部加压检查。将血压计袋缠于患者颈部,摆好位置,加压至5.33kPa(高于静脉压),再行扫描检查,扫描完毕后立即将气囊放松。

    1.5 视神经和视神经扫描方法 视神经自眼球的后极向眶尖走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30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