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 2006年第8期
编号:11132719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6年第8期
心脑血管疾病,1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传统观点,2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提出,3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途径,4什么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5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而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前期病理基础,其不仅局限于心脏科、神经科,还涉及消化科、内分泌科、肾病科等多个学科。故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传统观点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病理过程,详细地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明确。随着临床医学、细胞生物、基因遗传等学科的迅猛发展,其神秘的面纱将逐渐被揭开,在许多问题上都有了重大突破。目前学术界对动脉粥样硬化公认的观点是: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是一种与基因相关的疾病。其表现是在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有脂质沉着(主要是胆固醇及胆固醇脂)[1~5],同时伴有中层平滑肌移行至内膜下增殖,使内膜增厚,形成黄色或灰黄色如粥样物质的斑块。也可以说,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脂质与炎性细胞的聚积并伴随着平滑肌细胞增生于细胞外间液分泌所引起的细胞内膜纤维变性。虽然这种阻塞性的血管疾病存在是造成死亡及残废的主要原因,但我们对此疾病发生的原因仍然知道有限[6~11]。流行病学的研究已经证实有许多因素会导致冠状动脉疾病危险性的增加,这些因素包括高脂血症、吸烟、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然而这些因素所引起的冠状动脉疾病只占50%以下,这提示仍有许多危险因素是我们没有发现的。

    2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提出

    在过去的近30年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中,学术界一直关注的焦点是胆固醇是如何进入巨噬细胞内,聚积后进一步凋亡为泡沫细胞的,而这恰恰是泡沫细胞形成的关键。Brown和Goldstein(1973)[12]首次发现人纤维母细胞有LDL受体(LDL-R),随后又发现该受体广泛分布于肝、动脉壁等全身各种组织细胞膜表面。因此,学术界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认为,巨噬细胞表面的LDL-R是血浆LDL摄取的主要途径。但是以下种种现象提示了巨噬细胞内胆固醇的聚积并不是通过LDL-R摄取LDL来实现的,如(1)LDL-R缺乏的患者或动物模型,由于巨噬细胞表面的LDL-R缺乏,LDL无法通过LDL-R途径被巨噬细胞摄取,但是该类患者或动物模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几乎是100%。(2)体外实验中,即使将单核—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和浓度非常高的LDL血浆共同培养后,并不能诱导胆固醇在细胞内的聚积。(3)LDL-R受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负反馈调节,LDL和LDL-R结合后,内吞进入巨噬细胞胞浆,与溶酶体结合后,在溶酶体酶的作用下,LDL中的蛋白质降解为氨基酸,而胆固醇酯水解为游离胆固醇和脂肪酸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729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