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苁蓉繁育研究取得多项成果
管花肉苁蓉人工种植技术推广获经济效益亿元
(记者张东风)濒临灭绝的国家二级濒危物种管花肉苁蓉,在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持实施完成的“肉苁蓉繁育研究”项目支持下,如今不仅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大芸种植场建立了国内外规模最大、最为规范的人工种植示范区(基地580亩、示范基地120亩),近年来这项人工种植技术已在新疆和田、阿克苏、喀什、阿勒泰和昌吉地区、内蒙古自治区蹬口县、宁夏盐池县等地沙区得到广泛推广,种植面积达六万余亩,创经济效益上亿元。
肉苁蓉为中药常用补肾药,药材又称大芸。管花肉苁蓉(Cistanche
tubulosa (Schenk)Wight.)为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肉苁蓉药材的原植物之一,是目前销量最大的一种肉苁蓉商品药材,新疆每年收购管花肉苁蓉的数量基本上与全国肉苁蓉的收购量相近。由于毁灭性的采挖和放牧,以及市场需求量的不断上升,造成野生资源枯竭,濒临灭绝,1984年公布的我国第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7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物物种名单”及1989年由国家环境保护局主持编写现在国际上发行的《中国植物红皮书》上都列有管花肉苁蓉的名字。因此,人工种植管花肉苁蓉成为了发展方向。
, 百拇医药
管花肉苁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被称为沙漠中的“人参”,它寄生于沙漠中的梭梭、红柳等植物根部。栽培管花肉苁蓉,必须首先大面积种植其寄主柽柳(俗称红柳)属植物,而该属植物同时也是我国西部荒漠地区流动沙丘上优良的固沙造林树种,因此,人工种植管花肉苁蓉不仅可以解决肉苁蓉商品紧缺的问题,还可以治理环境,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肉苁蓉繁育研究”作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就是要解决管花肉苁蓉的人工栽培技术问题。从
2001年11月至2003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与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大芸种植场开展合作,共同完成了这一项目,并于2005年8月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获得了2005年度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获得专利一项,商标注册证一份。
该项研究首先从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的分析、生物学特征、有效成分的测定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系统地对管花肉苁蓉进行了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明确了管花肉苁蓉濒危的内外因素,探讨了保护对策,首次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提出了保护措施,即应将管花肉苁蓉遗传多样性大的居群作为优先保护的对象列为自然保护基地,为管花肉苁蓉以及其他濒危药用中药的保护提供新的方式和思路。
, 百拇医药
研究人员在了解管花肉苁蓉种子特性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种特殊的基本培养基和相应的激素配比,并首次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管花肉苁蓉种子发芽实验取得成功;首创人工接种技术——“带状沟播法”,解决了管花肉苁蓉人工种植中的关键技术;率先开展管花肉苁蓉的人工种植并获成功,建立了管花肉苁蓉大面积高产优化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模式,制定了相应的操作规程(SOP)。为推广应用这项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同时,研究人员还完成了目前为止国内外在最多柽柳寄主上人工接种成功肉苁蓉的研究,在于田县大芸种植场引种种植了16种柽柳,并在12种柽柳上接种成功管花肉苁蓉,建成了全国最大、品种最齐全的管花肉苁蓉寄主柽柳的种质资源基地;根据寄主的生长速度、植株体型、肉苁蓉接种率及产量、有效成分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含量等综合考查,从中确定了2个最佳寄主多花柽柳(Tamarix
hohenackeri Bunge)和多枝柽柳(Tamarix rasosissima Ledeb.)。
经对人工种植的管花肉苁蓉药材按药典项目进行质量测定,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管花肉苁蓉项下的要求。此外,该项研究还建立了管花肉苁蓉药材毛蕊花糖苷含量不得少于2.0%的新标准,完善了药典的标准。, 百拇医药
(记者张东风)濒临灭绝的国家二级濒危物种管花肉苁蓉,在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持实施完成的“肉苁蓉繁育研究”项目支持下,如今不仅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大芸种植场建立了国内外规模最大、最为规范的人工种植示范区(基地580亩、示范基地120亩),近年来这项人工种植技术已在新疆和田、阿克苏、喀什、阿勒泰和昌吉地区、内蒙古自治区蹬口县、宁夏盐池县等地沙区得到广泛推广,种植面积达六万余亩,创经济效益上亿元。
肉苁蓉为中药常用补肾药,药材又称大芸。管花肉苁蓉(Cistanche
tubulosa (Schenk)Wight.)为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肉苁蓉药材的原植物之一,是目前销量最大的一种肉苁蓉商品药材,新疆每年收购管花肉苁蓉的数量基本上与全国肉苁蓉的收购量相近。由于毁灭性的采挖和放牧,以及市场需求量的不断上升,造成野生资源枯竭,濒临灭绝,1984年公布的我国第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7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物物种名单”及1989年由国家环境保护局主持编写现在国际上发行的《中国植物红皮书》上都列有管花肉苁蓉的名字。因此,人工种植管花肉苁蓉成为了发展方向。
, 百拇医药
管花肉苁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被称为沙漠中的“人参”,它寄生于沙漠中的梭梭、红柳等植物根部。栽培管花肉苁蓉,必须首先大面积种植其寄主柽柳(俗称红柳)属植物,而该属植物同时也是我国西部荒漠地区流动沙丘上优良的固沙造林树种,因此,人工种植管花肉苁蓉不仅可以解决肉苁蓉商品紧缺的问题,还可以治理环境,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肉苁蓉繁育研究”作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就是要解决管花肉苁蓉的人工栽培技术问题。从
2001年11月至2003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与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大芸种植场开展合作,共同完成了这一项目,并于2005年8月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获得了2005年度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获得专利一项,商标注册证一份。
该项研究首先从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的分析、生物学特征、有效成分的测定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系统地对管花肉苁蓉进行了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明确了管花肉苁蓉濒危的内外因素,探讨了保护对策,首次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提出了保护措施,即应将管花肉苁蓉遗传多样性大的居群作为优先保护的对象列为自然保护基地,为管花肉苁蓉以及其他濒危药用中药的保护提供新的方式和思路。
, 百拇医药
研究人员在了解管花肉苁蓉种子特性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种特殊的基本培养基和相应的激素配比,并首次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管花肉苁蓉种子发芽实验取得成功;首创人工接种技术——“带状沟播法”,解决了管花肉苁蓉人工种植中的关键技术;率先开展管花肉苁蓉的人工种植并获成功,建立了管花肉苁蓉大面积高产优化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模式,制定了相应的操作规程(SOP)。为推广应用这项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同时,研究人员还完成了目前为止国内外在最多柽柳寄主上人工接种成功肉苁蓉的研究,在于田县大芸种植场引种种植了16种柽柳,并在12种柽柳上接种成功管花肉苁蓉,建成了全国最大、品种最齐全的管花肉苁蓉寄主柽柳的种质资源基地;根据寄主的生长速度、植株体型、肉苁蓉接种率及产量、有效成分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含量等综合考查,从中确定了2个最佳寄主多花柽柳(Tamarix
hohenackeri Bunge)和多枝柽柳(Tamarix rasosissima Ledeb.)。
经对人工种植的管花肉苁蓉药材按药典项目进行质量测定,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管花肉苁蓉项下的要求。此外,该项研究还建立了管花肉苁蓉药材毛蕊花糖苷含量不得少于2.0%的新标准,完善了药典的标准。,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茎藤类 > 肉苁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