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6年第30期
编号:11133583
欧洲关注痛风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0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6年第30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发病率已日渐增加,发病年龄也日趋年轻。在美国,痛风患者已占1%~2%,如仅借其半数,估计国人痛风患者也有千万之多,并不低于长期备受风湿病学界关注的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

    痛风系由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尿酸钠或尿酸结晶从超饱和的细胞外液沉积于组织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该综合征包括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尿酸性泌尿系结石及少见的痛风性肾病。痛风性关节炎往往为该综合征的首发表现,它在临床上又分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痛风及慢性痛风石痛风4期。从第一期发展到第四期通常要经历20年左右。其间,患者的多种临床表现不易得到正确诊断,治疗方法多不尽合理,对患者的教育和长期随访更是缺乏。为此,重视和加强对痛风的研究不容迟疑。

    欧洲13个国家的19名风湿病专家和1名循证医学专家,经过充分调研,于近日发表了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对痛风诊断和处理的推荐意见。在对痛风诊断的推荐中强调,尿酸盐结晶阳性有确定诊断价值;典型足拇趾跖趾关节炎及痛风石的出现对痛风诊断有最高的临床价值;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可能成为有用的诊断标志(尽管有的痛风患者可能在某个时期血尿酸正常);放射线检查对诊断意义很小,除非对晚期或严重的痛风,或与其他关节炎做鉴别;另外,重视危险因子(利尿剂、高嘌呤饮食、酒精),及与痛风相关的并发病(心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及慢性肾衰)。
, http://www.100md.com
    EULAR对痛风治疗的推荐中强调,通过非药物和药物治疗控制急性痛风关节炎症状,降低血尿酸及预防急性发作。最佳处理需要非药物和药物治疗,并应因人而异。对患者教育是重要的,应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肥胖者减体重,控制酒精摄入尤其啤酒,低动物嘌呤饮食);治疗并发病及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为控制急性关节炎发作推荐口服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无禁忌时的一种便利选择)、口服秋水仙碱,或关节腔注射糖皮质激素。由于大剂量秋水仙碱有毒性(尤其是腹泻),应考虑用小剂量(如0.5 mg,3次/日)。降尿酸治疗适用于反复急性发作、关节病、痛风石或痛风有放射线改变的患者,降尿酸治疗目的是为促进晶体离解和预防结晶形成,为此,要将血尿酸水平维持在结晶饱和点(6 mg/dl或360 μmol/L)以下;别嘌醇为有效的降尿酸药物,有剂量相关作用,应从小剂量开始(100 mg/d),如果需要,应每2~4周增加100 mg。如别嘌醇有毒性反应,应改用其他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或用促尿酸排泄药;促尿酸排泄药物丙磺舒(probenicid)和苯磺唑酮(sulphinpyragone )禁用于有尿路结石或肾功减退者,其疗效不及别嘌醇。对促尿酸排泄药苯溴马龙(benzbromarone) 做的一项对比研究显示,其疗效优于别嘌醇,并可用于伴发轻中度肾功不全患者,但该药有肝毒性。利尿剂使用引发痛风发作时应尽可能将其停用;伴发高血压或高血脂的患者要考虑分别使用氯沙坦和非诺贝特,因它们有中度降尿酸作用。为预防急性发作推荐秋水仙碱0.5~1 mg/d,或用一种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笔者认为此举弊多利少)。
, 百拇医药
    另外,一种新的非嘌呤类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febuxostat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受到推荐。一项对760例血尿酸≥8 mg/dl的痛风患者为期52周的随机双盲对照观察显示,在治疗12周时,血尿酸降至6 mg/dl的患者,在febuxostat 80 mg/d和120 mg/d组及别嘌醇组分别占53%、62%及21%,前两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别嘌醇组。另一项对153例痛风伴血尿酸≥8 mg/dl患者,疗程28天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血尿酸降至<6 mg/dl的患者,在febuxostat 40、80和120 mg/d组及安慰剂组分别占56%、76%、94%及0(P<0.001)。在28天时,患者平均血尿酸从治疗前基线分别下降37%、44%和59%,及2%;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在febuxostat组和安慰剂组似。以上两报告均提示febuxostat有迅速降尿酸作用,并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该药的问世为痛风患者的降尿酸药物治疗又增加了一种选择。,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