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品研究 > 药物不良反应 > 信息
编号:11145076
走出是药三分毒的误区(二)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4日 中国药学会
     药材运用得当可以救人,但如果运用失当,可使人中毒,严重者可致人死亡,其关键视医者的辨证是否得当。如妄用寒凉、清利、泻下等攻伐之药,可致克伐损伤脾肾,妄用催吐、解表、发汗等药可使脾肺元气渐虚,妄用养阴补阳之药而内热或外邪未解者,可致病邪入血入里。又如麻黄为解表发汗、疏风散寒之药,最宜用于初犯外感风寒之症,但夏日毛孔放,腠理开,却不宜多用;而冬日毛孔闭,腠理紧,则多加一二克亦无妨,故不可一概而论。治病用药完全在于医者的运用,而运用是否得宜,除了运用者对药物的熟悉程度外,更取决于辨证是否明确,而患者治与不治,则全凭医者之技。古中医云:“用药有如用兵”。故用之得当则疾病应手而除,用之失当不但治之无效,尚可能使患者变生它症。

    很多人认为,时常服用一些各类药物,可防未发之病,却不知中医有云:“有病服药则病邪受之,无病服药则自身元气受之”。况且无病乱服药物,有病的时候身体已经对药物适应了,到需要用药时就很难起到效果了,加量服药又会引起不同的副作用。有病应及早找医生诊治,切不可自己乱服药物及误信以讹传讹的一些所谓祖传秘方。治病以辨证为体,方剂为用,用药应随症加减。就如古方“六味地黄汤”(熟地、山茱萸、泽泻、丹皮、白茯苓、山药)可治脾肾精血亏损兼带微湿微滞的患者。如表邪未解应先解表邪方可服用;如无湿滞用之亦可,但却嫌略有不当;如实邪太盛,又或真阴极度亏乏而虚火过旺者却不宜服用。又如大便结秘,一开始就妄用大黄、补硝、枳实、番泻叶之类攻击泻下的寒苦药物,如确有实热,稍用亦未尝不可,但若因脾虚而秘,则应补脾升阳,而解郁舒肝,大便自通。又如小儿或中老年便秘,十居八九为阴虚血燥而成肠脏干涩,当以滋养阴血为本,养用肉苁蓉、火麻仁、厚朴等润下动大肠之剂,润其燥则大便自通,如妄用泻下,就如饮鸠止渴,虽暂缓解,但数日后又复结秘。如此越下则越秘,形成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如能科学地、辨证地用药,可以避免很多错服药物的情况,同时也把药物的毒副作用降到最低,所以人们不必对药物产生畏惧,应走出“是药三分毒”这个误区。中药材不下千种,如运用失当则为害非浅,所以无病不可乱服药,有病又不要讳疾忌医。有病不及时服药治疗,则病日渐深而诸脏日渐受损;而无病时把药材当作保健品服用,则适得其反。

    信息来源: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3年第9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