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3910
首批定点生产药品将遇渠道难题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4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93期(总第2348期 2006.08.14)
     近日,SFDA公布了《首批定点生产的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目录》,而制药企业和商业公司也在观望中等待进一步的配套措施。

    由于这是首次公布类似的用药目录,相关企业在认识和观念方面仍存在巨大的差异。

    目录出台背后

    据悉,与该用药目录一起出台的还有《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企业条件》。SFDA要求各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通知后,将定点生产、配送药品的有关政策及时转达给辖区内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相关药品生产企业可根据目录、定点生产企业条件要求,向SFDA提出定点生产的申请。经批准后,可进行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的生产销售。

    该目录涵盖了包括注射用青霉素钠、阿莫西林胶囊、注射用头孢唑林钠等13种化学药及一清胶囊、七厘散、九华痔疮栓等14种中成药,基本上都属于目前居民常用药品。
, 百拇医药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目录的出台是配合国务院关于保障农民用药需求以及城市社区医疗改革的一次大动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重点强调要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并提出要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随后涵盖这两大用药领域的第三终端市场持续升温。

    SFDA药品市场监督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出台的目录是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剂品种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中选择一些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品进行定点生产,把定点生产出来的药品送到城市社区、农村医疗服务机构去,以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而不是要在这两个基本目录之外重新出台一个新的目录。

    渠道难题待解

    不过该目录在经过业内人士推敲后也展现出一些新的疑问。有业内人士认为,这27个品种都是基层临床常用的安全廉价的药品。由于这些药品价格较低,利润较小,一些厂家或者不再生产,或者将这些药品改换包装,变换名称以抬高药价。而一些医疗单位也因价格原因,很少使用这些安全廉价药品,对安全经济用药造成了影响。
, 百拇医药
    而不少拥有目录内品种的企业在兴奋之余却皱起了眉头,定点企业在获得定点生产资格之后该怎样逾越渠道难题?

    有企业人士分析,按照目前的规定并没有说明今后这些目录内的品种就只能是定点企业才有资格生产,即便真是如此,那么必将引发更大的争议,像青霉素钠、二甲双胍片这样几百家企业生产的产品该如何选择定点企业?

    “假如不这样的话,定点生产企业的产品就不一定好卖了。”四川好医生董事长耿福能向记者分析,“这两部分终端最大的特点就是比较分散,如果不借助于渠道的力量,单单上游企业很难渗透进去。但现在的情况是掌控渠道资源的商业公司可能对定点产品并不买账,尤其是对于操作农村市场的公司而言,他们更喜欢那些物美价廉又有市场基础的普药。”

    对于上游制药企业而言,可以说开拓第三终端的关键在渠道,如果没有渠道,取得定点生产资格也只是空谈。

    去年开始深入运作河北周边第三终端市场的东盛英华总经理武英华向记者证实,定点生产对他们企业意义有限,在客户选择上还是要从实际出发,现在对于品牌和价格是最敏感的,一般喜欢用大企业的产品,但同样级别大企业的产品最后还是要比较价格,最终肯定选择价格有优势的。
, 百拇医药
    浙江省绍兴县华通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木水表示,目前还没太注意这个目录,他分析,这些产品在市场的份额只有5%~6%,所以影响并不会太大。

    耿福能还指出,定点生产产品的销售可能还面临低价产品的冲击,目前在农村市场有很多低于正常成本价的药靠着价格优势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与这些产品相比,定点生产企业由于受监管严格,肯定会丧失价格优势,如果没有相关配套措施阻止这些产品的流通,定点生产企业难有竞争力。

    四川蜀中药业董事长安好义也认为,小企业的主要手段是压低成本、以低价进入市场,这样使在技术、规模上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小企业更加无法有效保障其产品质量,低价倾销也对市场结构产生了恶性冲击,对行业规范健康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以复方丹参片为例,目前正规厂家的产品出厂价一般都是1.6元~1.9元/盒,而现在市场上有很多0.4~0.5元同规格的产品存在。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类似的低价药将会逐步被清理出市场,届时取得定点资格的中药OTC生产企业和大型普药生产企业将会从中受益。

    安好义认为,假如基本用药目录及定点生产企业条件的公布能有力地制止这种小企业进入的话,那将有助于第三终端市场避免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保障第三终端患者的用药安全。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93期, 百拇医药(陈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