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F > 发热
编号:11281282
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4日 《中国医药报》 2006.08.14
     健康人的体温通常维持在37℃或稍低的水平(此指口腔温度,肛门温度高0.3℃~0.5℃,腋下体温约低0.5℃),每日波动不超过1℃。婴幼儿由于大脑皮层尚未发育完全,体温调节中枢未臻完善,故微小的刺激就容易引起发热。

    小儿发热为儿科常见急重症之一,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若不及时处理,严重发热甚至会危及小儿生命。中医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易虚易实,且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故外感病邪侵袭后易化热化火,而现发热诸症。当以疏风解表,宣肺清热为治。

    笔者常选用下列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疗效甚佳。

    ■中成药

    柴胡注射液4毫升注入滴鼻瓶内滴鼻,每次每侧2~3滴。2小时1次,热退后续用2~3天。或取紫雪散1支,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敷肚脐处,用伤湿止痛膏固定,24小时换药1次。一般用药1天,体温即可下降至正常范围。该法可清热解毒,泻下通便,能迅速有效地控制高热,减少并发症,且无副作用。

    ■药浴

    青蒿、板蓝根、大青叶、千里光、野菊花各100克,麻黄、细辛、苏叶、荆芥各30克。将上药择净,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洗浴患儿全身。每日2~3次,每日1剂,连续2~3天。本法可清热解毒,宣肺理气。

    ■足浴

    香薷、苏叶、荆芥、防风、藿香各15克,菊花、葱豉、生姜各30克,豆卷20克,连翘10克。上药共煎水取汁2升左右,将患儿双足置盆中,待温度适合时,首次加药液于小儿踝关节上下,再加食醋50克,后每隔10~15分钟加药液1次,每次约200毫升,直至药液浸没小腿肚,约为40~60分钟。每日1次,每次1剂,连续2~3天。本法可发汗解表。

    ■敷足

    吴萸、山栀各2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食醋调为糊状,敷于足心涌泉穴,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4小时换药1次,连续2~3天。本法可清热平肝,引热下行。

    ■填脐

    柴胡10克,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敷肚脐处,用敷料包扎,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连续2~3天。本法可升阳解郁,解表清热。

    ■纳鼻

    鲜青蒿、金银花、黄芩、板蓝根、辛夷花各30克,研为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50克,用沸水浸泡30分钟后,去渣取液滴鼻。每次2~3滴,双鼻交替使用,每日3~5次。本法可清热解毒,宣肺清热。

    ■药敷

    生石膏60克,山栀、蒲公英各30克,共研细末,加猪胆汁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大椎、曲池、合谷等穴位。以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次贴敷8小时,每日2次。一般用药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12小时内可降至正常范围。本法可清热解毒。

    文/湖北省远安县中医院主任医师 胡献国,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