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访谈
编号:11147821
阴阳五行和四行体液——朱明副教授谈中西传统医学理论的比较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88期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朱明认为,对中西传统医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很大程度归结为阴阳五行学说和四行体液学说的比较研究,以辨析医药学领域宏观整体论与微观实证论的根本差异,并进行学术交流和结构互补,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中医的“五行”文化溯源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又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国语·郑语》云:“故先生以土与金、木、水、火相杂,以成百物”,强调了五行化生万物的观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贯穿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阐明人与自然的相关性、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疾病的病因病机与发展传变规律,并且是中医药物学和方剂学的基础,自古至今指导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古希腊人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四行”学说,指出水、火、土、气四元素为万物之根。毕达哥拉斯学派将四元素分别与干、冷、热、湿四特质配合成身体的四种体液,即血与热、湿相配,黄胆与热、干相配,痰与冷、湿相配,黑胆与冷、干相配。四体液的配合决定人的健康,健康就是这些体液的完善平衡。西方欧洲“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及其他所代表的古希腊的克斯医学学派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四行体液学说,特别在解剖、生理、病理、医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西方医学乃至中医药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http://www.100md.com
    朱明副教授说,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的宏观框架体系,而西方传统医学产生和演化则是以四行体液学说为基础的。两者由于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民族习惯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两者之间的差异。中医药学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使阴阳五行学说以其合理的内涵不断兼收并蓄,丰富发展,成为中医学的基石。植根于古希腊的四行体液学说,后与古罗马文化合流,又受到阿拉伯医学和哲学的影响而得以延续,并在医学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

    从宏观框架进行比较,阴阳五行学说和四行体液学说均采用了内联情性、脏器、体液、外关方位、星相、声色的模式,并重视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双方分别以五和四为基数,阐释自然与人体内部的相关性,并以此解释宇宙和人体,即以脏器、情志配属说明生理和病理变化的特点。不同的是,中医的整体观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整体。四行体液学说则是以四种体液为中心,通过四原性的配属,决定人体的虚实盛衰。

, 百拇医药     从机体平衡观进行比较,阴阳五行学说以“气”一元论为基础,通过阴阳的对立制约、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以及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达到机体的平衡调节和整合控制。如五脏病的相互传变,既可按相生规律传,也可按相克规律传,这些理论在临床上都已应用并验证。四行体液学说强调四行体液与四原性的合理配属是人体健康的保障,反之则导致平衡失调,产生疾病。四行体液学说称“某种物质的缺乏是有害的,过多亦然。”如春季当为血液主令,若血液过盛,易造成血实证,出现鼻衄、齿衄等症。

    从辨证整体观进行比较,阴阳五行学说和四行体液学说都具有整体思维模式,治疗原则也都体现了辨证思想。如四行体液学说中所论的“如果身体中的热与冷同样混合,则无恙,因为热平衡冷,冷平衡热”,这与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理如出一辙。其虚实补泻、劳逸缓急的论述与中医学治疗及摄生原则也基本相同。通过自然界的方位、季节、星相、声音、颜色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与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对天文、历算、24节气以及地磁、风水等研究,对气候、土壤、水、风俗习惯等研究,说明了人体健康和疾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但随着现代科学发展,也由于西方历史文化本身的异质性,其医学西学的整体观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后逐渐丧失,还原论的方法论占据了医药学研究的主导地位;而中医药学却依然如故。, 百拇医药(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