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4284
基因检测,下一个纳米神话?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25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98期(总第2353期 2006.08.25)
     前不久,上海联合基因技科技集团CEO秦义龙现身广州,亲自推介由联合基因集团(下称联合基因)与上海复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复旦生物)开发的基因检测产品与服务。复旦生物的招商广告称,为把基因检测服务尽快推向市场并规范市场运行,该公司决定自主组建营销体系,向全国招商,并将以“联合基因”、“复旦生物科技”的品牌,以更好的技术支持、更好的经销商服务体系、更好的利益安排来支持和鼓励经销商与公司形成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拓展健康产业市场。(详见本版第80期文章《基因检测遥望产业化》)

    然而,就在几个月前,联合基因的这项工作还是由一家名为上海复大健康基因检测产品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复大公司)的机构在运作,但却在3、4月间遭到了媒体的广泛质疑:“利用不完善的技术以不规范的推广方法谋取暴利”。彼时,这种基因检测服务和基因检测公司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成为市场新宠。

    嗣后,联合基因和复旦生物声明全面停止与复大公司的合作。取消其代理商的资格,同时不再允许复大公司使用“联合基因”、“复旦生物科技”的品牌,不再为复大公司提供基因检测服务。尽管这一举措其实是对复大公司有传销之嫌的不规范的市场运作的否定和纠偏,但似乎并没有对“是否利用尚存缺陷的技术谋取利益”的质疑作出回应。
, 百拇医药
    什么机构有资格进行基因检测?检测应该遵循什么标准?参与检测时个人的知情权如何被尊重?基因隐私怎么被保护?对从业人员应当设计怎样的准入标准?就在仍被争议的这一系列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联合基因再次高调推介其基因检测服务。其是否能凭借领先的技术独善其身尚存疑问,更让人担心的是,这项目前还不甚完善的技术最终能否赢得市场,抑或终究沦为神话灰飞烟灭。

    一般来说,一项科研成果从发现到成为市场上稳定的产品要经过小试、中试和产业化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的投资比例约为1∶10∶100。事实往往是,科研机构资金不足,研究通常止于第一步,而一些企业又缺乏进行后续开发的技术能力,即使从科研机构那里领到了“孩子”也养不大,最终糟蹋了一项技术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几年前的纳米神话离我们并未久远。从科技部2001年7月公布的我国第一份纳米产业报告中可以看到:仅以上市公司为例,在2000年8月28日之前,全国仅有3家上市公司涉及这一“题材”,之后半年时间里就有50家上市公司宣称进入纳米领域,挂“纳米”字号的企业更是多达300多家。而当纳米成了一种时尚之后,到处都在从事纳米材料开发,都在做纳米涂料、纳米涂层和纳米水。甚至非典期间内地和台湾都出现了神奇的“纳米口罩”,价格在众口罩中名列前茅,至于其性能究竟如何却无人加以鉴定。纳米成了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成了一个通用的名词前缀。而这种非理性的概念炒作,使得原本革命性的技术遭到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纳米”形象一落千丈,成为人们的笑柄,最终深深伤害了中国纳米技术的发展。这与如今的基因检测何其相似!
, 百拇医药
    因此,我们有理由对基因检测的未来表示忧虑:一项技术产品被市场接受尚且有一个过程,何况研究本身与产业化之间还有距离,将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因素在起作用。

    实际上,炒作技术概念不仅反映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前沿技术领域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和经济界部分人士的浮躁心态,也反映了媒介、企业和科学几个方面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现象值得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认真反思。

    克林顿的关于纳米技术的一段话对我国前沿技术产业化现状极有参考意义:“我们的某些目标可能需要20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这恰恰是为什么联邦政府要在此起重要作用的原因。”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98期, 百拇医药(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