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4376
康复,燃起先天不足者的希望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28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99期(总第2354期 2006.08.28)
     上海社区医疗特色系列报道之二

    ——走进华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06年8月22日,上海,35℃的高温天气让不少人都躲在空调房里,家住浦东的王阿姨却顶着烈日匆匆忙忙地赶往徐汇区,她要找一家名为华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王阿姨是一位退休干部,今年年初,她儿媳妇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小生命的降临让王阿姨的退休生活充满了无限乐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阿姨渐渐发现,已经5个月大的孙子似乎有点异常:他还没学会翻身,小手抓东西的时候也没有力气。爱孙心切的她赶紧把孙子抱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以下简称复旦儿科医院)做详细检查。在忐忑不安中,王阿姨等来了她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小儿脑瘫。

    儿科专家对王阿姨说,孩子的疾病发现得还算及时,现在开始进行正规的治疗,如果康复得好,将来孩子有可能回归正常,至少生活自理没有问题。医生还告诉王阿姨,可以带孩子在复旦儿科医院治疗,也可以到华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训练,那里采用综合性链式康复,费用相对比较低,和复旦儿科医院之间也有合作。这一席话给痛苦迷茫的一家人点亮了希望,但是他们对华泾社区中心了解甚少,王阿姨决定先实地考察一番。
, http://www.100md.com
    链式康复首创医院学校

    像王阿姨这样的咨询者,华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天要接待很多。中心之所以能够吸引这些脑瘫患儿的家属,与其推行的“脑瘫儿童社区链式康复”模式不无关系。中心负责人陈冬冬向记者解释了社区链式康复的含义,即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资源,建立集医疗机构、社会、学校、家庭在内的链式服务体系,以提高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但实际上,短短的这一句话并不能充分描述链式康复的工作方式以及对于脑瘫患儿的重要意义。“一个患儿的康复,仅仅依靠医疗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陈冬冬说。

    医疗机构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患儿进行康复治疗,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自行进行康复训练,帮助家长树立信心都是医疗机构要做的事情。在华泾社区中心,20多位康复师每天和30~40名各种各样的患儿打交道,进行康复治疗达70~80人次,这其中除了脑瘫患儿,还包括因为精神运动发育落后、自闭症、脑膜炎后遗症、肌肉和骨关节损害性疾病等所导致的能力低下儿童。在康复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患儿接受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感觉统合治疗、物理治疗、针灸、推拿等中西医相结合的多种治疗方法,以促进其大脑的发育以及机体功能的恢复。中心还建立了一套良好的儿童康复临床标准化测试系统。
, 百拇医药
    2003年1月,华泾社区中心得到了复旦儿科医院的支持,双方实行双向转诊,前者每年可以输送康复师到复旦儿科医院去进修,医院专家也定期到社区中心指导工作。与复旦儿科医院的合作,促进了华泾社区中心在患儿康复指导、训练方面的发展。

    医疗机构功不可没,但要让患儿真正恢复健康,学校的作用也不可或缺。与华泾社区中心一墙之隔的正好是一家幼儿园,陈冬冬和她的同事有了新的想法:能不能整合双方的力量为患儿进行特殊教育,为住院治疗的脑瘫儿童建立医院学校,让他们也能够接受适当的教育呢?中心主动联系幼儿园,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建立了医院学校,住院治疗的患儿可以到幼儿园接受教育,同时进行康复训练。二者同步进行,更有利于患儿认知、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据悉,创办医院学校在国内还是首例。

    除对患儿进行康复治疗之外,对家长的教育和指导也不能忽视,这不仅包括对家长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康复训练的技巧,能够在家里对孩子继续进行训练,还必须让家长们知道患儿的康复是终身性的,必须要有充分的耐心和信心。
, http://www.100md.com
    现在到华泾进行脑瘫康复的不仅有上海和江浙一带的患者,不少东北患者也慕名而来,甚至日本、印度、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患儿也越洋跨海前来就诊。王阿姨咨询的时候,就碰到一位印度患儿正在接受综合治疗,看着患儿在康复师认真细致的指导下那快乐的样子,王阿姨焦虑不安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她决定,自己的孙子就在这里进行康复治疗。

    错位竞争选择康复特色

    华泾社区中心在脑瘫患儿社区康复工作上做出了特色,业内人士称赞他们选对了方向,事实上,这一方向也是华泾社区在竞争中不断调适自己,不断摸索的结果。

    2002年年底,华泾地段医院转为华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变之初,陈冬冬和她的同事就在思考社区中心该如何发展。在社区中心“六位一体”的功能中,华泾基本医疗肯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等工作也比较好开展,惟独康复是他们以前没有做过的,陈冬冬认为,必须突破康复这一弱项,走出自己的特色,与其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错位竞争,这样华泾社区中心才能更好地发展。
, 百拇医药
    确定这一目标之后,社区中心的医生们开始了艰苦的努力。发展初期,经费紧张成了他们最大的困难。为了做好康复工作,中心在基础医疗方面的收入很大部分投入到了康复工作中,而康复又是一项不容易产生经济效益的工作,这曾经让中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步履维艰。

    2003年初,中心和复旦儿科医院进行了合作,对方给了中心很大的支持,使中心的康复工作水平迅速提高,患者人数明显增加。再加上中心医生徐东浩负责的课题——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多维研究获得2005年上海区(县)医疗机构中医药临床诊疗技术专项课题计划和经费;院长陈冬冬负责的课题——脑瘫儿童的社区链式康复模式的绩效评价获得上海市市卫生局的医学重点社区项目,卫生局下拨了一定的科研经费,为华泾社区中心脑瘫患儿社区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华泾社区中心的工作也吸引了上海市天主教会的注意。由于中心同时还是光启老年护理中心,天主教会曾经在此设立一个帮困基金,帮助有困难的老人。一个偶然的机会,当地天主教会的主教看到了中心制作的关于脑瘫患儿康复的幻灯片,他很感动:“我只知道国外有机构做儿童的康复工作,一直以为国内只开展了老年康复护理,没想到我身边就有华泾社区中心在为此努力,并且做得这么好!”主教决定增加帮困基金的数额,用于帮助这些脑瘫患儿。
, http://www.100md.com
    后来,华泾社区中心又陆续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和中山医院的支持,双方开展了双向转诊工作,两家医院定期派专家前来坐诊、指导工作,这些都为中心康复科和血管外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实际上,中心的成人康复工作也做的有声有色,在脑卒中后遗症病人的康复、肿瘤中晚期病人的治疗和临终关怀、血管外科疾病的治疗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

    信息化助力中心发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华泾渐渐发展成一个占地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环境优美、硬件设施先进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更为它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华泾社区中心陆续为各科室添置了电脑。如今中心已经全面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一位曾在中心实习过的学生戏称:“医生、护士查房都是用推车推着电脑,再发展几年,就能达到电脑自动给病人注射药品的程度了。”尽管这句话有些夸张,但它反映了中心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绩。
, http://www.100md.com
    信息化还帮助中心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居民的健康档案输入电脑后,如果居民来看病,电脑会自动提醒医生有关病人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史。此外,中心还配置了一个短信集发器,哪位居民到了需要注射疫苗或者进行血糖复查的时候,电脑也会自动发送短信到居民的手机上,十分方便。

    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效益不是一两天能够看见,因此之前很少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涉足于它。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华泾社区中心苦练内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门诊量以超过20%的速度逐年递增,2005年,华泾的门诊量比2004年增长了28%,今年8月份门诊量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8%。“我们位于徐汇区华泾镇,没有地域优势,交通也不便利,必须用服务和技术把患者吸引过来。”陈冬冬语气坚定地说。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三终端周刊第35期, http://www.100md.com(魏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