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72250
谁解虫草之忧--来自中国科学院专家的报告(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31日 新华社
     姚一建的个人命运,在2000年发生转折:那一年,在英国留学并工作多年的他,选择了回国。

    回国,不是为了高官,也不是为了厚禄,而是为了一棵“小草”--冬虫夏草。

    6年后,同样是为了这棵“小草”,这位不善言辞的前英国皇家植物园工作人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不得不“登高”一呼:野生资源萎缩、资源家底不清、发生发展规律不明、国外加快研究……冬虫夏草是宝贵的中药资源,从战略高度重视其保护和开发,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寻求通过人为干预促进其生存繁衍的新途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保健与药用需求,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冬虫夏草陷入双重“危机”

    和人参、鹿茸一样,冬虫夏草是“中药三大宝”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重视,冬虫夏草及其附属产品成为一个发展迅速的产业。
, 百拇医药
    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回国伊始,姚一建就率领课题组成员多次前往青藏高原进行野外考察,走遍各主要产区,不仅分离到280多株菌种,而且在DNA测序基础上建立起冬虫夏草DNA数据库和分子鉴定体系,还进行了培养基优化和生长最佳条件研究,菌粉产率达到1.5%以上,超出了已知的报道。

    在多次考察和深入研究中,姚一建等人发现了冬虫夏草开发和保护中的两大问题:

    --野生资源逐年萎缩,生态破坏愈演愈烈。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以前全国年产量曾达100吨以上,60年代初为50吨至80吨,到90年代仅有5吨至15吨。虽然有关部门将冬虫夏草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物种,各地政府也出台政策禁挖、限挖,但对冬虫夏草的采挖并未得到遏制。“我们每次进产区,都能看到络绎不绝的挖虫大军,今年也是。”

    --人工培育尚有许多课题亟待解决。全国先后有60多个科研单位参加冬虫夏草研究,但在人工培育的菌种接种、重复批量培育出子座上还有一定困难,要完全实现人工培育还有相当距离。野外大面积半人工培植冬虫夏草虽在几个地区展开,也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 百拇医药
     科学问题“亟待”解决

    “虽然早在1694年就有了‘冬虫夏草’的说法,但我们对这种生物仍然十分缺乏了解。”姚一建坦言,围绕冬虫夏草,有许多神秘的“面纱”亟待揭开:

    --我们对冬虫夏草资源分布的确切地理位置、蕴藏量等都不十分明确。

    --对冬虫夏草生存环境的气候、地形、土壤、植被以及其他相关生物等生态因子目前也缺乏较全面的了解。

    --虽然对冬虫夏草及相关物种已做过一定调查,但其物种与遗传的多样性依然是个谜。

    --冬虫夏草菌与昆虫的相互关系,及其浸染过程、子实体发生发展的详细情况和影响的因素目前也尚未明确,冬虫夏草菌及其寄主昆虫的发生发展规律有待进一步澄清。
, http://www.100md.com
    --在自然生境条件下,如何通过人为措施促进蝙蝠蛾昆虫和冬虫夏草的生长和发展,实现可持续利用,更是缺乏明确的资料。

    “这些问题不予以证实和明确,冬虫夏草的大规模人工培植就难以实现。”姚一建恳切地说,冬虫夏草的许多秘密有待科学家去破解。

    “狼来了”:国外加快开发

    而冬虫夏草已经引起国外相关企业、科学家的关注。

    作为珍贵药材,冬虫夏草传到西方已有近三百年历史。而其引起进一步关注,始自20世纪90年代。那时,田径“劲旅”马家军屡创佳绩,轰动世界,也引起人们对冬虫夏草的浓厚兴趣。

    冬虫夏草再次进入国外科学家的视野。迄今已收集3500多份和冬虫夏草有关的中外文献的姚一建透露,境外有关冬虫夏草的研究进展异常迅速,不仅有人从大陆采集标本、分离菌种,而且分离鉴定出新的成分,报道了新的功能并申报专利。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1年至今,全世界共有172个与冬虫夏草相关的专利获得批准,其中我国大陆所获的专利仅为77个,不到45%。日本人申请并被批准的专利竟达68个。专利内容涉及冬虫夏草的鉴定、人工培养与发酵、医药保健品及美容产品开发、活性物质提取等各个领域。

    “这种局面如不引起重视,我们将重蹈青蒿素的覆辙。”科学家警告。, 百拇医药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