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05405
食品安全为何频频出事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31日 《当代健康报》 2006.08.31
     本报记者 汤 雷

    近期,北京发生因食用福寿螺导致群体性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事件,引起市民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屡屡出事,从阜阳劣质奶粉到苏丹红,从甲醇酒致死人命再到福寿螺事件,“还有什么可以放心食用”成为公众普遍疑问和担心的问题。为何食品安全频频出事?

    食品监管存在“软肋”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伟把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分为三类:一是纯制假、贩假;二是受假冒产品株连的事件;第三就是有的食品企业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应完善的工艺流程、操作规范或需尽快消除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

    王伟认为,这些食品上的安全问题都是我们人为的力量可以避免或改变的。然而现实中,监管部门在每次食品安全事件中多是只能扮演“收拾残局”的角色,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击中的几乎都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软肋”。

    有关专家指出,福寿螺事件再次让我们看到,监管不到位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顽症。而造成监管不到位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食品安全多头监管的体制。过去,食品卫生就卫生部门一家监管,而现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部门多达9个:卫生、工商、农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粮食、商务、出入境检验检疫、教育、质监。这种多部门监管的模式很易出现监管盲区,造成谁都管,谁都管不好的局面。

    专家认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也存在着漏洞。虽然现行国家标准并未规定对福寿螺进行广州管圆线虫检测,但是卫生部《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有生食水产品习惯的地方,为保证食用安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会同水产、商业部门制定卫生管理办法,限制品种,严格遵守卫生要求防止食物中毒。由于此次发生福寿螺事件的北京,并非生食水产品习惯的地方,因此这方面的管理措施几乎是空白,一旦餐饮业经营生食的水产品,出现问题当在所难免了。

    食品安全意识亟待加强

    福寿螺事件的初步原因已经查明:酒楼在福寿螺加工工艺上存在问题,加工不彻底,导致寄生虫没有被完全杀死,因此造成多人感染。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福寿螺事件具有偶然性,与我们独特的饮食习惯有关。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饮食文化并非尽是精华,也有糟粕,最典型的是在饮食上百无禁忌,几乎无物不吃。非典期间,人们声讨滥食野生动物,但非典过后,人们又依旧如故。2004年,卫生部就发布了预警公告,警示摄食生鲜水产品可能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健康风险,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应避免提供或食用被寄生虫污染的水产品,遗憾的是,这一预警并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专家认为,福寿螺事件与其说是不科学饮食的悲剧,不如说它真切地反映了国人的饮食陋俗。如不加以引导和改进,与之类似的事件还会发生。,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