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外治法
王惟恒 安徽省怀宁县血吸虫病防治站
发热是临床上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症状,目前口服及注射给药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有时会出现诸多不便或副作用,小儿及不能口服者更麻烦。下列外治法可选用:
直肠给药
主要依赖药物溶于直肠分泌液中,吸收的药物约有50%~70%经过直肠中、下静脉和肛静脉,从而避免“肝脏首过消除效应”,且避免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不受消化道诸多因素的影响,吸收较快,维持时间较长。据研究,直肠给药比口服吸收要快,其吸收总量和生物利用率也较口服为高,与静脉给药效果相当,却有不需注射的优点。近年相关报道较多,疗效可靠。临床上常用的小儿退热栓治小儿发热疗效好,每次半粒到1粒,塞入肛门,一日不超过3次,退热后停用。方如:
1.药用生石膏60g(先煎),知母10g,黄芩15g,僵蚕6g,紫草15g,生大黄6g。无汗表热不退者加柴胡10g,薄荷6g;头痛重者加葛根、羌活各10g;关节疼痛者加虎杖、片姜黄各10g;湿邪中阻者苍术、青蒿各15g;下焦湿热者加萆薢10g,通草6g,黄柏12g;津伤甚者加芦根20g,元参15g。上药煎2次合并约200ml,纱布过滤后倒入滴瓶。将静脉输液器的针头改为导尿管,插入肛门10~15cm,滴速约为每分钟50滴。每天1次一般可用5天。
, 百拇医药
2.取银花10g,黄芩6g,生石膏30g,白花蛇舌草15g。咳嗽气喘者加川贝、杏仁、前胡、桔梗等;呕吐加藿香、半夏、陈皮、竹茹;腹泻者加葛根、黄连;下痢脓血者加白头翁、秦皮;惊厥者加钩藤、石决明、天麻等。每次取煎液50~150ml作保留灌肠。经临床观察,用药后一般见效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20小时。
中药滴鼻
鼻腔给药可避免胃肠消化液和肝脏对药物的破坏作用,生物利用率高,药物吸收快,作用强,使用方便。现代临床上治小儿发热常采用10%~20%安乃近溶液滴鼻退热。中药复方退热滴鼻液,由金银花、连翘、柴胡、青蒿等组成,制成蒸馏液滴鼻,每次每侧鼻腔3~4滴,每30~60分钟1次,有较好的降温作用。柴胡注射液除了通过注射途径给药外,还可十分方便地以滴鼻的方式退热。例如1~3岁小儿出现高热39℃以上、烦渴等症,屡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时,可取柴胡注射液适量,放入滴鼻器中,每个鼻孔滴4滴,一般滴后30分钟至1小时开始退热。可30分钟滴1次,直到正常。国内还有人报道用自拟方制成的滴鼻剂滴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效果也较理想。
, 百拇医药
舌下给药
利用药物能从舌下黏膜吸收近而分布于全身的一种给药方法。常见剂型有舌下薄膜、含片等。如小儿用羚羊角滴丸,舌下含服,能起到镇静、退热双效合一的作用。
敷脐
如用黄连、牛黄各适量,研细末,调湿,敷于脐部,对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有较好的退热效果。临床证实,用紫雪丹敷脐能迅速有效地控制高热,减少并发症。民间有用燕窝泥30g,田螺(去壳)9个,井底泥30g,青黛0.6g,取鸡蛋清调成糊状,敷脐部1~2小时即可退热。脐部即神阙穴,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药物通过脐部进入人体,可由经络循行速达病所,起到疏通经络、调达脏腑、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之目的。现代医学认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容易穿透并弥散而被吸收。
, http://www.100md.com
药敷穴位
药敷穴位能起到经络调理和药物调理的双重作用,退热常选神阙、大椎、曲池等穴外,尚有劳宫、涌泉、合谷等,并可根据辨证取穴。如:
1.用大黄、山栀、僵蚕各4g,牛膝2g,细辛1g。共研细末,每用5~8g,米醋调如糊状,敷贴双足涌泉穴,包扎固定4~8小时取下,不效可连用。据观察,迅速降温成功率达97.5%。
2.用生石膏、鲜绿豆、蒲公英研末,用猪胆汁调成糊状,分摊于布上,敷于大椎、曲池、合谷,退热的总有效87%。
药物雾化吸入
药物经雾化吸入后,被肺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到全身发挥作用。因其显效较快,故也可作为治疗热症的一种方法。
, 百拇医药
中药擦浴
寒邪束表高热者可用荆芥水;温邪袭表用薄荷水;邪热入里用石膏水。还可取冰片30g,研细末,加入3~4倍蒸馏水,混匀。用药棉蘸蒸馏水反复擦双足涌泉穴。也可反复擦洗全身皮肤或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肘窝等浅表大血管处,皮肤变红为度。此法不仅降温快,而且在消除高热带来的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痛等疗效,优于酒精擦浴,同时又可避免因酒精浴后发冷的副作用,可为临床应急降温措施之一。
针刺
急症高热配合针刺合谷、曲池等穴,十宣或少商放血等都是传统而有效的降温方法,正确选用亦有良益。, 百拇医药
发热是临床上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症状,目前口服及注射给药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有时会出现诸多不便或副作用,小儿及不能口服者更麻烦。下列外治法可选用:
直肠给药
主要依赖药物溶于直肠分泌液中,吸收的药物约有50%~70%经过直肠中、下静脉和肛静脉,从而避免“肝脏首过消除效应”,且避免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不受消化道诸多因素的影响,吸收较快,维持时间较长。据研究,直肠给药比口服吸收要快,其吸收总量和生物利用率也较口服为高,与静脉给药效果相当,却有不需注射的优点。近年相关报道较多,疗效可靠。临床上常用的小儿退热栓治小儿发热疗效好,每次半粒到1粒,塞入肛门,一日不超过3次,退热后停用。方如:
1.药用生石膏60g(先煎),知母10g,黄芩15g,僵蚕6g,紫草15g,生大黄6g。无汗表热不退者加柴胡10g,薄荷6g;头痛重者加葛根、羌活各10g;关节疼痛者加虎杖、片姜黄各10g;湿邪中阻者苍术、青蒿各15g;下焦湿热者加萆薢10g,通草6g,黄柏12g;津伤甚者加芦根20g,元参15g。上药煎2次合并约200ml,纱布过滤后倒入滴瓶。将静脉输液器的针头改为导尿管,插入肛门10~15cm,滴速约为每分钟50滴。每天1次一般可用5天。
, 百拇医药
2.取银花10g,黄芩6g,生石膏30g,白花蛇舌草15g。咳嗽气喘者加川贝、杏仁、前胡、桔梗等;呕吐加藿香、半夏、陈皮、竹茹;腹泻者加葛根、黄连;下痢脓血者加白头翁、秦皮;惊厥者加钩藤、石决明、天麻等。每次取煎液50~150ml作保留灌肠。经临床观察,用药后一般见效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20小时。
中药滴鼻
鼻腔给药可避免胃肠消化液和肝脏对药物的破坏作用,生物利用率高,药物吸收快,作用强,使用方便。现代临床上治小儿发热常采用10%~20%安乃近溶液滴鼻退热。中药复方退热滴鼻液,由金银花、连翘、柴胡、青蒿等组成,制成蒸馏液滴鼻,每次每侧鼻腔3~4滴,每30~60分钟1次,有较好的降温作用。柴胡注射液除了通过注射途径给药外,还可十分方便地以滴鼻的方式退热。例如1~3岁小儿出现高热39℃以上、烦渴等症,屡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时,可取柴胡注射液适量,放入滴鼻器中,每个鼻孔滴4滴,一般滴后30分钟至1小时开始退热。可30分钟滴1次,直到正常。国内还有人报道用自拟方制成的滴鼻剂滴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效果也较理想。
, 百拇医药
舌下给药
利用药物能从舌下黏膜吸收近而分布于全身的一种给药方法。常见剂型有舌下薄膜、含片等。如小儿用羚羊角滴丸,舌下含服,能起到镇静、退热双效合一的作用。
敷脐
如用黄连、牛黄各适量,研细末,调湿,敷于脐部,对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有较好的退热效果。临床证实,用紫雪丹敷脐能迅速有效地控制高热,减少并发症。民间有用燕窝泥30g,田螺(去壳)9个,井底泥30g,青黛0.6g,取鸡蛋清调成糊状,敷脐部1~2小时即可退热。脐部即神阙穴,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药物通过脐部进入人体,可由经络循行速达病所,起到疏通经络、调达脏腑、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之目的。现代医学认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容易穿透并弥散而被吸收。
, http://www.100md.com
药敷穴位
药敷穴位能起到经络调理和药物调理的双重作用,退热常选神阙、大椎、曲池等穴外,尚有劳宫、涌泉、合谷等,并可根据辨证取穴。如:
1.用大黄、山栀、僵蚕各4g,牛膝2g,细辛1g。共研细末,每用5~8g,米醋调如糊状,敷贴双足涌泉穴,包扎固定4~8小时取下,不效可连用。据观察,迅速降温成功率达97.5%。
2.用生石膏、鲜绿豆、蒲公英研末,用猪胆汁调成糊状,分摊于布上,敷于大椎、曲池、合谷,退热的总有效87%。
药物雾化吸入
药物经雾化吸入后,被肺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到全身发挥作用。因其显效较快,故也可作为治疗热症的一种方法。
, 百拇医药
中药擦浴
寒邪束表高热者可用荆芥水;温邪袭表用薄荷水;邪热入里用石膏水。还可取冰片30g,研细末,加入3~4倍蒸馏水,混匀。用药棉蘸蒸馏水反复擦双足涌泉穴。也可反复擦洗全身皮肤或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肘窝等浅表大血管处,皮肤变红为度。此法不仅降温快,而且在消除高热带来的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痛等疗效,优于酒精擦浴,同时又可避免因酒精浴后发冷的副作用,可为临床应急降温措施之一。
针刺
急症高热配合针刺合谷、曲池等穴,十宣或少商放血等都是传统而有效的降温方法,正确选用亦有良益。,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疗法 > 中医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