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质疑中医 > 张功耀
编号:11276505
“中医科学化”失败的原因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1日
“中医科学化”的大致历程和基本结论,原因之一:中医基本概念不能科学化,原因之二:中医缺乏科学化的经验基础,原因之三:中医科学化的成本太高
     自从我发表《告别中医中药》以来,一直有人质疑:“告别”的提法太激烈了。纵然中医中药存在那么多的缺点,我们也不应该以“告别”了事,而应该推动它走向“科学化”。

    提出这种想法的人,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是,其中渗透的情感因素超过了科学因素。事实上,中医并不是没有走过“科学化”的道路。

    “中医科学化”的大致历程和基本结论

    清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王清任最早详细指出过中医的“脏腑”概念存在着许多混乱,又提出了思维发于“脑”而不发于“心”的理论。这可以算是中国人自己尝试着使中医走向“科学化”的开始。可惜,王清任只审查出中医理论十分混乱,却因当时中国的医学和生理学还没有起步,不知道怎样来纠正这些混乱。于是,这次“中医科学化”还没有完全开头就夭折了。

    过了50年后,俞樾先生重新起来批评中医。他的弟子章太炎、吴昌硕都很赞成。在这个影响下,20世纪初在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废医”高潮。就在这个“废医”高潮中,以周雪樵为代表的《医学报》派,正式提出“中医科学化”的设想。

    可是,“中医科学化”该做些什么呢?人们十分茫然。

    从那以后,几乎每一个“中医科学化”的工作都是西医工作。比如说,用听诊器诊断病人的病情,然后又用中医方法探脉,再开一些中药方剂。这些方法用在一起十分不伦不类,分开来看又是各自独立的。

    1954年,毛泽东号召“关键的是西医学习中医”。“中医科学化”的概念变得更加模糊了。按照这个说法,似乎中医本身就是科学,甚至比西医还科学。可是,这样的判断,中国人关起门来自己说也就罢了,始终不能得到科学医学的论证。

    改革开放以后,按照某些人的说法,中国“富起来了”。于是,中央政府对“中医科学化”的投入也空前地加大了。从那时起,中医界总算找到了一条“中医科学化”的道路。这条“中医科学化”的道路是什么呢?它几乎不包含诊断、护理、检验等方面的科学化,却尝试着走了一条“中药科学化”的道路。于是开发了许多本属于西医方法的针剂和饮片。连那子虚乌有的“经络”也得到了国家不计其数的资金投入,进行所谓的科学研究。中央政府出于对“中医科学化”的关心和爱护,从1980年到1985年,卫生部一共批准了109个中医制剂(包括注射剂和饮片)用于临床。国际上规定注射剂的有效成分不能超过5个,我国的某些中药注射剂居然有效成分达到了48个!直到今年,“鱼腥草事件”爆发后,卫生部才从中清除掉7个制剂。由于我国对中药还没有启动安全性研究,究竟这 109个中药制剂中的其它制剂是否还存在类似鱼腥草注射剂的隐患,目前还缺乏完整的认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5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