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71733
黄芩
http://www.100md.com 《e Natural Health Center》
黄芩
黄芩
黄芩

     清热药----清热燥湿

    黄芩

    别名:

    枯芩

    产地: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 Scull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根。主产於中国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及陕西等地。

    黄芩又分枯芩,即生长年久的宿根,善清肺火;条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善清大肠之火,泻下焦湿热。

    春、秋两季采挖。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 http://www.100md.com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临床应用:

    1. 用於湿温暑湿,湿热痞闷,黄疸泻痢。

    黄芩苦寒,清热燥湿,能清肺胃胆及大肠经之湿热,尤善清中上焦湿热。

    用治湿温暑湿,湿热温阻,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身热不扬,舌苔黄腻,多与滑石、白蔻仁、通草等同用,如黄芩滑石汤;

    若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常与黄连、乾姜、半夏等配伍,辛开苦降,如半夏泻心汤;
, 百拇医药
    若大肠湿热,泄泻痢疾,可与黄连、葛根同用,如葛根芩连汤;

    用治湿热黄疸,则与茵陈、枝子同用。

    2. 用於肺热咳嗽,热病烦渴。

    黄芩善清肺火及上焦之实热,若肺热壅遏,肺失清降,咳嗽痰稠,单用即效,如清金丸;

    亦可配桑白皮、知母、麦冬等同用,以增强清肺止咳之功,如清肺汤。

    此外,黄芩还可用治外感热病,中上焦郁热所致的壮热烦渴、面赤唇燥,溲赤便秘,苔黄脉数,常与薄荷、枝子、大黄等同用,以泻火通便,如凉隔散。

    黄芩兼入少阳胆经,与柴胡同用,治邪在少阳寒热往来,有和解少阳之功,如小柴胡汤。

    3. 用於痈肿疮毒,咽喉肿痛。
, 百拇医药
    黄芩有较强的泻火解毒之力,治火毒炽盛的疮痈肿痛,常与银花、连翘、牛蒡子、板蓝根等同用。

    4. 用於血热衄吐衄。

    黄芩清热凉血止血,可治疗火毒炽盛迫血妄行的出血症,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症,常配伍生地、白茅根、田七等同用。

    5. 用於胎热不安。

    黄芩有除热安胎之效,用治怀胎蕴热,胎动不安之症,常与白术、当归等配伍,如当归散。

    用量、用法:

    3-10 克。

    煎服。

    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炙用,止血多炒炭用,清上焦热多酒炒用。
, 百拇医药
    使用注意:

    黄芩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叁考资料:

    《本经》: "主诸热黄疸,肠辟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珍珠囊》: "凉心,治肺中湿热,泻肺火上逆,......安胎。"

    《本草正》: "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咳,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风,解瘟疫,清咽,疗肺痿,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痿、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毒副作用:

    现代研究:

    黄芩含黄芩甙元、黄芩甙、汉黄芩素、汉黄芩新素、苯甲酸、Beta-甾醇等。

    黄芩煎剂在体外有较广的抗菌谱,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钩端螺旋体及多种致病真菌亦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解热、降压、利尿、镇静、利胆、保肝、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抑制肠管蠕动等功能。, 百拇医药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