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的临床应用(5)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29日
五、群放电位
是指自发电位的一种,呈节律性、阵发性放电,常见于不同的病理过程如震颤、阵挛搐搦等。频率为4-11Hz,时程为50~100ms,振幅3mv以下。波型多样,由正常的动作电位或多相电位组成。群放电位的时间间隔,多数较规律,但亦有不规律者。
三、随意收缩时的异常肌电图
(—)多相电位
动作电位波形在5相以上(包括5相在内)称多相电位。正常肌肉收缩时,多相电位一般不超过总动作电位数的4%,超过15%以上者为异常。
1. 群多相电位 组成多相电位的每一个棘波的时程与正常的双相或三相波的棘波时程相同,即在3ms以上,波形呈锯齿状,位相在5~10相,扬声器上出现粗钝之辗辗声,多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疾病或陈旧性神经损伤疾患。
, http://www.100md.com
2. 短棘波多相电位 组成多相电位的每一个棘波时程较短,多在3ms以内,呈刺状起伏似毛刷样,多在10相以上,波幅不等常低于300--500 μV,扬声器上出现磨钝声或玩具机枪声。多见于肌源性疾病、神经变性或神经再生时。
在急性神经病变时,多相电位是最早出现的异常电位,得病后在24h以内即可产生,而正锐波都要在5天后才出现,纤颤电位要在2~3周后才有。
机理:神经受损时或神经功能在恢复过程中,神经纤维束中各纤维的损害或恢复的程度不一,因而使同一运动单位中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与引起肌纤维收缩的时间先后不一,使各肌纤维不能同时活动而使动作电位呈现多相。
意义:
1. 单纯多相电位的增多,并不能确定所检肌肉病变是由于失神经性损害或原发肌病所引起。
2.多相电位增多.伴有各种失神经电位,说明有失神经性损害。
, 百拇医药
3. 如果多相电位有中等数量以上的增加,伴有少量纤颤电位,并局限于某一肌群,表明有轻度失神经性损害。
4. 如果多相电位数量很少,而有大量失神经电位,表明有严重失神经性埙害。
5.如果仅有较少量中度多相电位(位相在10相以内),而有很多正常运动单位电位,又无明显的失神经电位,可能并非真正有神经损害而仅为神经肌肉系统的疲劳或抑制,也可能是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早期征象。
6.如果有多相电位增多而无神经电位出现,肌肉作最大收缩时又呈现干扰相,则可能是原发性肌病。
(二)巨大电位
在肌肉随意收缩时所产生的一种特大的动作电位,称巨大电位。这种电位频率一般为1~10Hz/s,时程5~30ms,振幅在4mv以上,最高可达25mv。一个巨大电位可相当于50个正常运动单位电位。
, 百拇医药
1. 同步电位 正常肌肉在持续性收缩时各个运动单位是交替活动,就出现互相干扰的非同步性放电;在脊髓前角细胞病损时,使细胞膜丢失了绝缘性,该前角细胞的兴奋常波及邻近细胞, 或者由于病损的前角细胞与邻近正常的细胞组成了侧支联系, 使两个运动单位同时收缩;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根、神经丛、神经干、末梢神经支在病损后形成大量侧支,支配其它运动单位的肌纤维,使两个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发生了联系,此时非同步性放电即变成同步性放电,而使得动作电位振幅增大,形成巨大电位。这种巨大电位称同步电位。凡波形呈单相、双相或三相的巨大电位,是完全性的同步电位。凡呈多相波形的巨大多相电位,是不完全性同步电位。
机理:一般认为在脊髓前角细胞病变时,小的前角细胞首先变性、消失,残留的大前角细胞则支配了原来小前角细胞所支配的肌纤维,因而使神经支配比率增大。并且由于残剩的前角细胞代偿作用而形成大的电位原,从而形成高振幅的巨大电位。此外,由于前角细胞变性破坏时,前角细胞膜的通透性增高,因而使其他前角细胞间易于出现兴奋的同步性,亦是形成巨大电位的因素。主要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病变,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及脊髓灰质炎。
, 百拇医药
2.再生电位 再生电位与同步电位习惯上均称巨大电位。往往在神经损伤后,特别是神经断裂再吻合后数月至1~2年,出现的巨大电位称再生电位。其波形可以是单相、双相、三相或多相。再生电位的出现,常提示失神经性损害是陈旧性的。
神经再生早期,肌肉在作随意收缩,或在针电极插人时,均可出现或诱发一时程短(1~5ms)、振幅低(10~15 μv)的多相电位,称新生电位或初发再生电位,其形态似小齿状在基线上起伏。新生电位的出现说明神经开始有再生现象。一般要在损伤后3个月左右,要
比临床上可见的肌肉收缩早1~7个月。新生电位的产生,最初振幅小、电位多,以后随着神经的逐渐恢复,新生电位也逐渐增大、增多,位相则减少。这是因为神经恢复过程中肌纤维是一个一个地相继接受再生的神经纤维的缘故。
机理:是因为再生的神经纤维支配了较多的肌纤维,从而使单个运动单位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增多(亦即神经支配比率加大)的缘故。同步电位与再生电位都是巨大电位,可根据其出现的先后区别。同步电位在前角细胞病变后数日即可出现,而再生电位则要在神经损伤后数月才有。同步电位见于病变脊髓节段的所有支配肌肉,范围较广泛;而再生电位仅见于一定部位周围神经损害的远端支配肌。
, 百拇医药
(三)运动单位电位同步
系指在一块肌肉横向间距1~1.5cm以上,两个针电极与肌纤维走向成直角的条件下,两个针同时录取运动单位电位时,两个电位同时出现。最好在肌肉收缩频率控制在3~12Hz/s时,作持续1~2min观察;正常肌肉可有20%的电位同步,在80%以上电位同步时为完全电位同步;多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病变,也见于周围神经病变,特别是神经根疾病和陈旧性神经损伤,偶见于慢性多发性肌炎。
(四)振幅渐增、渐减和低振幅运动单位
1. 肌肉最大收缩时动作电位的振幅逐渐增大,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病变如脊髓前角灰质炎等。
2. 肌肉最大收缩时动作电位的振幅逐渐减小,见于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如重症肌无力。
3. 随意收缩时出现一种低振幅运动单位电位, 频率为10--40Hz/s, 波形可呈单相、双相、三相或多相。时程较短0.3~3ms。振幅为10~300mV。多见于原发性肌病患者。
, 百拇医药
(五)肌肉最大收缩时异常表现
1.单纯相 运动单位数量减少(相当于正常肌肉作轻度收缩时的动作电位),正常的轴突向周围发生侧支去支配失神经的肌纤维,使每个轴突所支配的肌纤维数增多所致,见于神经元性病变。
2. 病理干扰相 波形细碎密集, 波幅低,扬声器上出现碎裂的高音调,称病理干扰相。运动单位数量正常,但肌纤维变性坏死,使每个轴突所支配的肌纤维数目减少而造成。见于肌原性病变。
3.混合相 肌肉最大收缩时,出现较正常干扰相为弱的电活动形式,即基线上无静止区、但仍能区分出单个动作电位或减弱干扰相.此种状态相当于正常肌肉作中等程度随意收缩时的动作电位。
4.无随意运动 完全瘫痪的肌肉,使之随意用力,并无任何动作电位出现,肌电图上电静息状态,称无随意运动,也称为病理性电静息。见于严重的神经肌肉病变及癔病性瘫痪。
(六)神经支配的异常
健康人当某一肌肉作随意收缩时,其拮抗肌出现松弛,并无肌电活动。但在某些神经瘫痪的病人,当瘫痪肌活动时,原来的拮抗肌亦出现肌电活动,这是神经支配的异常,亦即出现了双重支配。提示瘫痪肌肉呈严重的、或完全性失神经性损害。, 百拇医药
是指自发电位的一种,呈节律性、阵发性放电,常见于不同的病理过程如震颤、阵挛搐搦等。频率为4-11Hz,时程为50~100ms,振幅3mv以下。波型多样,由正常的动作电位或多相电位组成。群放电位的时间间隔,多数较规律,但亦有不规律者。
三、随意收缩时的异常肌电图
(—)多相电位
动作电位波形在5相以上(包括5相在内)称多相电位。正常肌肉收缩时,多相电位一般不超过总动作电位数的4%,超过15%以上者为异常。
1. 群多相电位 组成多相电位的每一个棘波的时程与正常的双相或三相波的棘波时程相同,即在3ms以上,波形呈锯齿状,位相在5~10相,扬声器上出现粗钝之辗辗声,多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疾病或陈旧性神经损伤疾患。
, http://www.100md.com
2. 短棘波多相电位 组成多相电位的每一个棘波时程较短,多在3ms以内,呈刺状起伏似毛刷样,多在10相以上,波幅不等常低于300--500 μV,扬声器上出现磨钝声或玩具机枪声。多见于肌源性疾病、神经变性或神经再生时。
在急性神经病变时,多相电位是最早出现的异常电位,得病后在24h以内即可产生,而正锐波都要在5天后才出现,纤颤电位要在2~3周后才有。
机理:神经受损时或神经功能在恢复过程中,神经纤维束中各纤维的损害或恢复的程度不一,因而使同一运动单位中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与引起肌纤维收缩的时间先后不一,使各肌纤维不能同时活动而使动作电位呈现多相。
意义:
1. 单纯多相电位的增多,并不能确定所检肌肉病变是由于失神经性损害或原发肌病所引起。
2.多相电位增多.伴有各种失神经电位,说明有失神经性损害。
, 百拇医药
3. 如果多相电位有中等数量以上的增加,伴有少量纤颤电位,并局限于某一肌群,表明有轻度失神经性损害。
4. 如果多相电位数量很少,而有大量失神经电位,表明有严重失神经性埙害。
5.如果仅有较少量中度多相电位(位相在10相以内),而有很多正常运动单位电位,又无明显的失神经电位,可能并非真正有神经损害而仅为神经肌肉系统的疲劳或抑制,也可能是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早期征象。
6.如果有多相电位增多而无神经电位出现,肌肉作最大收缩时又呈现干扰相,则可能是原发性肌病。
(二)巨大电位
在肌肉随意收缩时所产生的一种特大的动作电位,称巨大电位。这种电位频率一般为1~10Hz/s,时程5~30ms,振幅在4mv以上,最高可达25mv。一个巨大电位可相当于50个正常运动单位电位。
, 百拇医药
1. 同步电位 正常肌肉在持续性收缩时各个运动单位是交替活动,就出现互相干扰的非同步性放电;在脊髓前角细胞病损时,使细胞膜丢失了绝缘性,该前角细胞的兴奋常波及邻近细胞, 或者由于病损的前角细胞与邻近正常的细胞组成了侧支联系, 使两个运动单位同时收缩;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根、神经丛、神经干、末梢神经支在病损后形成大量侧支,支配其它运动单位的肌纤维,使两个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发生了联系,此时非同步性放电即变成同步性放电,而使得动作电位振幅增大,形成巨大电位。这种巨大电位称同步电位。凡波形呈单相、双相或三相的巨大电位,是完全性的同步电位。凡呈多相波形的巨大多相电位,是不完全性同步电位。
机理:一般认为在脊髓前角细胞病变时,小的前角细胞首先变性、消失,残留的大前角细胞则支配了原来小前角细胞所支配的肌纤维,因而使神经支配比率增大。并且由于残剩的前角细胞代偿作用而形成大的电位原,从而形成高振幅的巨大电位。此外,由于前角细胞变性破坏时,前角细胞膜的通透性增高,因而使其他前角细胞间易于出现兴奋的同步性,亦是形成巨大电位的因素。主要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病变,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及脊髓灰质炎。
, 百拇医药
2.再生电位 再生电位与同步电位习惯上均称巨大电位。往往在神经损伤后,特别是神经断裂再吻合后数月至1~2年,出现的巨大电位称再生电位。其波形可以是单相、双相、三相或多相。再生电位的出现,常提示失神经性损害是陈旧性的。
神经再生早期,肌肉在作随意收缩,或在针电极插人时,均可出现或诱发一时程短(1~5ms)、振幅低(10~15 μv)的多相电位,称新生电位或初发再生电位,其形态似小齿状在基线上起伏。新生电位的出现说明神经开始有再生现象。一般要在损伤后3个月左右,要
比临床上可见的肌肉收缩早1~7个月。新生电位的产生,最初振幅小、电位多,以后随着神经的逐渐恢复,新生电位也逐渐增大、增多,位相则减少。这是因为神经恢复过程中肌纤维是一个一个地相继接受再生的神经纤维的缘故。
机理:是因为再生的神经纤维支配了较多的肌纤维,从而使单个运动单位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增多(亦即神经支配比率加大)的缘故。同步电位与再生电位都是巨大电位,可根据其出现的先后区别。同步电位在前角细胞病变后数日即可出现,而再生电位则要在神经损伤后数月才有。同步电位见于病变脊髓节段的所有支配肌肉,范围较广泛;而再生电位仅见于一定部位周围神经损害的远端支配肌。
, 百拇医药
(三)运动单位电位同步
系指在一块肌肉横向间距1~1.5cm以上,两个针电极与肌纤维走向成直角的条件下,两个针同时录取运动单位电位时,两个电位同时出现。最好在肌肉收缩频率控制在3~12Hz/s时,作持续1~2min观察;正常肌肉可有20%的电位同步,在80%以上电位同步时为完全电位同步;多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病变,也见于周围神经病变,特别是神经根疾病和陈旧性神经损伤,偶见于慢性多发性肌炎。
(四)振幅渐增、渐减和低振幅运动单位
1. 肌肉最大收缩时动作电位的振幅逐渐增大,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病变如脊髓前角灰质炎等。
2. 肌肉最大收缩时动作电位的振幅逐渐减小,见于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如重症肌无力。
3. 随意收缩时出现一种低振幅运动单位电位, 频率为10--40Hz/s, 波形可呈单相、双相、三相或多相。时程较短0.3~3ms。振幅为10~300mV。多见于原发性肌病患者。
, 百拇医药
(五)肌肉最大收缩时异常表现
1.单纯相 运动单位数量减少(相当于正常肌肉作轻度收缩时的动作电位),正常的轴突向周围发生侧支去支配失神经的肌纤维,使每个轴突所支配的肌纤维数增多所致,见于神经元性病变。
2. 病理干扰相 波形细碎密集, 波幅低,扬声器上出现碎裂的高音调,称病理干扰相。运动单位数量正常,但肌纤维变性坏死,使每个轴突所支配的肌纤维数目减少而造成。见于肌原性病变。
3.混合相 肌肉最大收缩时,出现较正常干扰相为弱的电活动形式,即基线上无静止区、但仍能区分出单个动作电位或减弱干扰相.此种状态相当于正常肌肉作中等程度随意收缩时的动作电位。
4.无随意运动 完全瘫痪的肌肉,使之随意用力,并无任何动作电位出现,肌电图上电静息状态,称无随意运动,也称为病理性电静息。见于严重的神经肌肉病变及癔病性瘫痪。
(六)神经支配的异常
健康人当某一肌肉作随意收缩时,其拮抗肌出现松弛,并无肌电活动。但在某些神经瘫痪的病人,当瘫痪肌活动时,原来的拮抗肌亦出现肌电活动,这是神经支配的异常,亦即出现了双重支配。提示瘫痪肌肉呈严重的、或完全性失神经性损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