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还要做规范
2005年12月8日,国家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在浙江温州举办的“民营企业(中国温州)对话世界500强”论坛上指出,跨国公司与中国的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活动中的两个主体。这次论坛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对话,魏建国的结论肯定了这一点。
跨国公司与中国民营企业,一方拥有世界一流的管理、技术和海外渠道,一方拥有丰富的本地经验、营销网络和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谐的两个主体本应该通过相互对话实现相互对接,从而达到资金、技术和商品对流的目的。
而事实是,从更具体的层面,他们的相互角色,是对手的成分多过伙伴。跨国企业无论是争夺资源力量的变化还是争夺市场的强大力量,都使民营企业面临的外部生存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有人在观察中国企业时就说,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做到1亿元的时候是一个坎。因为再上去它需要借助很大的金融资本来推动发展。而恰恰中国的金融体系对民营企业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比如说,经济学家张维迎做过一项调查,超过80%的中国民营企业觉得融资是非常困难的。
这样的商业生态令金融资本成为了民营企业的稀缺资源,于是产生了民营企业为获得金融资本而表现出的种种冲动。
有学者考察过一些较有影响的民营企业时发觉,他们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发展脉络。一般是以同一笔资金,根据某种需要,辗转注册成立数家企业,形成一个集团的架构。然后,在开发经营机会的同时,利用这些企业的不实资产和业绩,以抵押、担保等方式进行融资套现。而在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发生的融资和管理成本不断吞噬着企业的现金流,又必须不断以更大的资金融入来维持还本付息和资金消耗。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除非经营业绩持续增长;或是遭遇某个偶然的成功机遇;或者得到持续的资本支持,否则很难长期维持下去。
对此,媒体曾经这样概括: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是在靠银行的“输血”维持着表面的繁荣,而其本身是缺乏“造血”功能的。
金融机构越是对民企慎贷,民企就越是得通过不良金融行为维持企业运转,出现问题,金融机构进一步慎贷……显然,从某种程度上讲,民企的生存环境已经进入恶性循环。
应该说,要打破恶性循环,需要立足于环境重构。如何重构信任,这不仅仅是一个诚信的道德命题,而是一个战略问题。对于先天不足的民企来说,除了“做大、做强”可以使企业永续生命,“做规范”其实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正如郭广昌所言,求助于人不如求助于己。“你把很多东西写透明了,别人也就信任你了。这看上去像是你为别人做的,其实这一切都是你为自己做。”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55届药交会特刊, 百拇医药(赖强)
跨国公司与中国民营企业,一方拥有世界一流的管理、技术和海外渠道,一方拥有丰富的本地经验、营销网络和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谐的两个主体本应该通过相互对话实现相互对接,从而达到资金、技术和商品对流的目的。
而事实是,从更具体的层面,他们的相互角色,是对手的成分多过伙伴。跨国企业无论是争夺资源力量的变化还是争夺市场的强大力量,都使民营企业面临的外部生存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有人在观察中国企业时就说,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做到1亿元的时候是一个坎。因为再上去它需要借助很大的金融资本来推动发展。而恰恰中国的金融体系对民营企业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比如说,经济学家张维迎做过一项调查,超过80%的中国民营企业觉得融资是非常困难的。
这样的商业生态令金融资本成为了民营企业的稀缺资源,于是产生了民营企业为获得金融资本而表现出的种种冲动。
有学者考察过一些较有影响的民营企业时发觉,他们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发展脉络。一般是以同一笔资金,根据某种需要,辗转注册成立数家企业,形成一个集团的架构。然后,在开发经营机会的同时,利用这些企业的不实资产和业绩,以抵押、担保等方式进行融资套现。而在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发生的融资和管理成本不断吞噬着企业的现金流,又必须不断以更大的资金融入来维持还本付息和资金消耗。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除非经营业绩持续增长;或是遭遇某个偶然的成功机遇;或者得到持续的资本支持,否则很难长期维持下去。
对此,媒体曾经这样概括: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是在靠银行的“输血”维持着表面的繁荣,而其本身是缺乏“造血”功能的。
金融机构越是对民企慎贷,民企就越是得通过不良金融行为维持企业运转,出现问题,金融机构进一步慎贷……显然,从某种程度上讲,民企的生存环境已经进入恶性循环。
应该说,要打破恶性循环,需要立足于环境重构。如何重构信任,这不仅仅是一个诚信的道德命题,而是一个战略问题。对于先天不足的民企来说,除了“做大、做强”可以使企业永续生命,“做规范”其实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正如郭广昌所言,求助于人不如求助于己。“你把很多东西写透明了,别人也就信任你了。这看上去像是你为别人做的,其实这一切都是你为自己做。”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55届药交会特刊, 百拇医药(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