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主业:千金散尽还复来
转轨时期,在中国医药市场的初级发展阶段,不少医药企业在获得最初的成长之后,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战略扩张。他们不仅在医药领域内蚕食产业链,还向医药领域之外大举扩张。然而,成功的并购案却为数不多,在遭遇种种危机之后,不少品牌企业又逐渐回归医药主业,或者开始对医药领域的某一个环节重新专注起来。
迪康的周折
2006年3月27日,迪康集团被银行冻结的3000万股成商集团股份正式划归深圳茂业商厦。此后,迪康集团不再拥有成商集团的股份。此前的2006年2月下旬,迪康集团总部无奈地从成都市二环路南四段十一号搬离,半个月后,总部大楼房产被通威股份买走,价格为6200万。迪康集团一度拥有近70亿元的资产,但经过2年的产业扩张后,从医药到金融、百货零售,开始面临资金危机。为了偿还至少9亿元的债务,它不得不变卖资产。
事实上,为了清偿债务,2005年5月25日,迪康集团将其持有的衡平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72.39%的股权分别转让给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和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总价为2.46亿元。是年6月,该集团又将所持成商集团的65.75%股份转让给茂业商厦,转让价共计3.8亿元。
, 百拇医药
迪康集团于1993年创立,先后重组并收购、参股四川省医药工业公司、重庆长江制药、重庆和平连锁药房、衡平信托、宝盈基金、成商集团等企业。在资产大幅增加的同时,企业债务也水涨船高。2003年,集团资产负债率达75.3%,净利润只有1737万元,而债务却在9亿元以上。在银行的“逼宫”之下,迪康集团的一系列变卖资产还债行动开始了,那些非医药领域的项目成了出售目标。其后,迪康集团又回归医药主业,可谓经历了一个轮回,它的回归或许出于无奈,但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蓄力薄发
事实上,迪康集团的例子仅仅是众多品牌药企回归主业、回归平静的一个缩影。在国内,包括东盛集团、健康元药业等在内的企业,在经历了一系列扩张之后,都曾表示会在一定的阶段内,暂停并购行为,以充足的精力进行内部整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东盛联手国药曾漂亮地完成了对云药集团50%股份的收购,然而后来发生的事实却是华润集团以2.9亿元的价格将其持有的云南白药28.57%股权转让给了云药集团。2005年初,东盛质押了旗下多家子公司的股权,尽管公司方面称此举的目的是向银行贷款,但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东盛实际上是为了缓解收购云药集团所带来的资金压力。东盛与国药入主云药集团终以失意暂告一个段落。东盛集团后来宣称近期不再进行收购重组,而是将工作重心放在内部整合上。
, 百拇医药
健康元也曾是医药市场上的并购大亨。自从1997年收购深圳第三大制药企业深圳海滨制药,到2002年重组济南东风药业、2003年收购喜悦洋参集团、2004年并购丽珠集团,健康元成为了资产达40多亿元,年销售额近30多亿元的综合性药业集团。健康元宣称,从2005年起,除非项目特别好,原则上集团将不再进行收购。未来几年,健康元将把重点调整到内部资源整合、新产品研发推广和投资扩建厂房上,目标是在5年内进入业内综合实力前5名。但到2006年3月,健康元正式宣布,该集团将通过收购深圳风雷投资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正式以1亿多元的代价掌控由后者参股的焦作金冠嘉华电力有限公司29%的股权。在此之前,该集团斥资近6亿元人民币,在焦作市马村区待王镇动工兴建焦作健康元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一个原料生产基地的雏形已初步绘就。
理性还是无奈
在分析诸多医药品牌企业停止并购,重新回归主业、回归内部整合的现象时,深圳中康福实业的董事长唐伟铭认为,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原来的多元化基础不牢,隔行如隔山,在新的领域难以收到预期效益,甚至会因为收购而步入泥淖,亏损惨重;二是企业多元化投资过多,导致资金链断裂,问题层出不穷,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银行逼债,逾期无法偿还债务则资产被冻结、拍卖,企业有可能因此而破产、瓦解;三是多元化导致管理出现难题,主要是对被收购、重组企业的整合问题,收购之后,企业在诸多方面难以协调,精力都被扯入管理协调上,业务无法正常开展,效益也就无从体现;四是多元化发展牵涉太多精力,导致原有主业荒芜,影响到企业的生存根基;五是医药行业在经过连续几年的产业并购后,相对优质的并购资源已逐渐减少,医药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为数不多的、实力相当的医药企业若再进行大的并购,须以其竞争对手为对象,这样,并购重组的难度骤增。而回归主业的好处在于,主业往往也是医药企业的发家产业,企业在这方面的基础比较牢固,根基较稳,往往拥有较大的优势。同时,企业对主营业务比较了解,在经营过程中往往能够降低投资风险。但也有业内人士分析,品牌企业的主业回归纯属无奈之举。
事实上,无论是理性的回归还是无奈的决定,似乎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医药企业正在追求一种稳健、持续的经营方式。抛弃浮华的形式,不再热衷于各种并购游戏,把产业做实,把实业做强,由大者变为强者,这才是可喜的一步。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55届药交会特刊, http://www.100md.com(韦绍锋)
迪康的周折
2006年3月27日,迪康集团被银行冻结的3000万股成商集团股份正式划归深圳茂业商厦。此后,迪康集团不再拥有成商集团的股份。此前的2006年2月下旬,迪康集团总部无奈地从成都市二环路南四段十一号搬离,半个月后,总部大楼房产被通威股份买走,价格为6200万。迪康集团一度拥有近70亿元的资产,但经过2年的产业扩张后,从医药到金融、百货零售,开始面临资金危机。为了偿还至少9亿元的债务,它不得不变卖资产。
事实上,为了清偿债务,2005年5月25日,迪康集团将其持有的衡平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72.39%的股权分别转让给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和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总价为2.46亿元。是年6月,该集团又将所持成商集团的65.75%股份转让给茂业商厦,转让价共计3.8亿元。
, 百拇医药
迪康集团于1993年创立,先后重组并收购、参股四川省医药工业公司、重庆长江制药、重庆和平连锁药房、衡平信托、宝盈基金、成商集团等企业。在资产大幅增加的同时,企业债务也水涨船高。2003年,集团资产负债率达75.3%,净利润只有1737万元,而债务却在9亿元以上。在银行的“逼宫”之下,迪康集团的一系列变卖资产还债行动开始了,那些非医药领域的项目成了出售目标。其后,迪康集团又回归医药主业,可谓经历了一个轮回,它的回归或许出于无奈,但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蓄力薄发
事实上,迪康集团的例子仅仅是众多品牌药企回归主业、回归平静的一个缩影。在国内,包括东盛集团、健康元药业等在内的企业,在经历了一系列扩张之后,都曾表示会在一定的阶段内,暂停并购行为,以充足的精力进行内部整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东盛联手国药曾漂亮地完成了对云药集团50%股份的收购,然而后来发生的事实却是华润集团以2.9亿元的价格将其持有的云南白药28.57%股权转让给了云药集团。2005年初,东盛质押了旗下多家子公司的股权,尽管公司方面称此举的目的是向银行贷款,但更多的业内人士认为,东盛实际上是为了缓解收购云药集团所带来的资金压力。东盛与国药入主云药集团终以失意暂告一个段落。东盛集团后来宣称近期不再进行收购重组,而是将工作重心放在内部整合上。
, 百拇医药
健康元也曾是医药市场上的并购大亨。自从1997年收购深圳第三大制药企业深圳海滨制药,到2002年重组济南东风药业、2003年收购喜悦洋参集团、2004年并购丽珠集团,健康元成为了资产达40多亿元,年销售额近30多亿元的综合性药业集团。健康元宣称,从2005年起,除非项目特别好,原则上集团将不再进行收购。未来几年,健康元将把重点调整到内部资源整合、新产品研发推广和投资扩建厂房上,目标是在5年内进入业内综合实力前5名。但到2006年3月,健康元正式宣布,该集团将通过收购深圳风雷投资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正式以1亿多元的代价掌控由后者参股的焦作金冠嘉华电力有限公司29%的股权。在此之前,该集团斥资近6亿元人民币,在焦作市马村区待王镇动工兴建焦作健康元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一个原料生产基地的雏形已初步绘就。
理性还是无奈
在分析诸多医药品牌企业停止并购,重新回归主业、回归内部整合的现象时,深圳中康福实业的董事长唐伟铭认为,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原来的多元化基础不牢,隔行如隔山,在新的领域难以收到预期效益,甚至会因为收购而步入泥淖,亏损惨重;二是企业多元化投资过多,导致资金链断裂,问题层出不穷,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银行逼债,逾期无法偿还债务则资产被冻结、拍卖,企业有可能因此而破产、瓦解;三是多元化导致管理出现难题,主要是对被收购、重组企业的整合问题,收购之后,企业在诸多方面难以协调,精力都被扯入管理协调上,业务无法正常开展,效益也就无从体现;四是多元化发展牵涉太多精力,导致原有主业荒芜,影响到企业的生存根基;五是医药行业在经过连续几年的产业并购后,相对优质的并购资源已逐渐减少,医药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为数不多的、实力相当的医药企业若再进行大的并购,须以其竞争对手为对象,这样,并购重组的难度骤增。而回归主业的好处在于,主业往往也是医药企业的发家产业,企业在这方面的基础比较牢固,根基较稳,往往拥有较大的优势。同时,企业对主营业务比较了解,在经营过程中往往能够降低投资风险。但也有业内人士分析,品牌企业的主业回归纯属无奈之举。
事实上,无论是理性的回归还是无奈的决定,似乎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医药企业正在追求一种稳健、持续的经营方式。抛弃浮华的形式,不再热衷于各种并购游戏,把产业做实,把实业做强,由大者变为强者,这才是可喜的一步。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55届药交会特刊, http://www.100md.com(韦绍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