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0329
世界药企并购潮一刻未曾消停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2日 2006年第55届药交会特刊
     3月23日,德国著名制药企业拜耳(Bayer)公布了欲出价163亿欧元(195亿美元)购并德国另一家制药企业先灵 (Schering)的计划。据说,先灵公司的董事会已经对最终报告作出评估,并向外界表示:公司非常欢迎拜耳的购并意向,并将建议股东们接受拜耳的购并提案。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前另一家德国药厂Merck KgaA以146亿欧元对先灵公司提出的恶意购并计划遭到了先灵公司的拒绝。

    同样是并购,先灵公司为何前后两次的态度如此迥异?这里再次引发我们对并购更深层次的思考:上世纪80年代掀起的制药行业并购浪潮至今仍方兴未艾,而同时,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发展形势,制药巨头们仍将并购视为最有效的一味“药”,被并购方也逐渐变得理性。

    巨头也并购

    辉瑞无疑是并购成功的典范。1990年,辉瑞在世界制药公司的排名还仅仅徘徊在第14位,而一跃至如今的顶峰位置,不能不归功于该公司对华纳-兰伯特和法玛西亚两家公司的并购。前者令辉瑞获得了立普妥这个全球销售第一的药品,后者则让辉瑞对拥有了抗关节炎药西乐葆(塞来昔布)、Bextra(伐地昔布)和用于膀胱疾病的药品托特罗定抗胆碱能等世界市场最畅销的药物。
, 百拇医药
    并购使辉瑞获得了重量级产品和前所未有的行业地位。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正是制药企业并购的目的。

    目前,从企业经营和发展来看,制药巨头频频发动并购之战,主要动因还在于新药研发的挑战。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全球制药巨头都面临旗下多个“重磅炸弹”药品专利到期、庞大市场被大量非专利厂商抢占、瓜分的局面;而另一方面,高昂的新药研发费用和各国政府企图控制医疗费用所带来的压力,不仅让中小型医药企业感到难以生存,也使大公司日渐力不从心。再加上近期众多“重磅炸弹”药品屡屡遭受安全性质疑,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以传统研发为主的制药企业。

    另外,这些跨国巨头都是上市公司,为了扩大市场份额、降低运营成本,公司必须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以证明公司拥有的前景,才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吸引投资者注入更多的资本,促进公司的成长。而合并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可以减少合并公司的成本支出,双方合并之后还可以在原料采购、营销、研发技术等方面展开有效协作,最终达到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公司利润率和竞争实力的目的。
, 百拇医药
    于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全球制药巨头并购的脚步走得越来越急。通过兼并重组,制药企业节省了费用,增强了技术实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市场份额,促进了产品和要素的跨国流动,使得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但同时,各制药公司的竞争压力也进一步加大,兼并后的企业运作效率也成为业界最关注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在考虑兼并的伙伴时,大多考虑管理和产品互补性两个方面。因为大多数跨国制药企业经过多年的市场考验,其管理都相当先进,因此管理上的互补性并非其在并购时要考虑的关键,产品互补性才是其重点考虑的因素。葛兰素威康和史克必成的合并正是由于两家公司在产品上的优势互补,前者是大型的处方药厂商,在艾滋病、哮喘及偏头疼的治疗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后者是非处方药生产厂商,拥有的知名产品包括糖尿病特效药Avandia和专治抑郁症的Paxik等。两者的结合使其市场的覆盖更加全面,市场份额大大增加。

    并购新形势
, 百拇医药
    生物制药行业的并购

    近年来,生物制药公司的迅速崛起也给医药行业的并购带来了新形势和新亮点。

    在2003年度最大的10宗并购案中,就有8宗案例是传统制药公司收购生物制药公司。显然,传统制药公司已经看好了生物制药的未来。

    但到了2004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只有4宗案例的并购对象是生物制药公司,其中两家还是被大型生物制药公司并购的。

    分析人士认为,2004年对生物制药领域的并购相对较少,主要因为传统制药公司发现生物制药属于高科技、高投资及高风险的行业,如果采用直接并购的方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些生物制药公司的创新能力,同时,传统制药公司自身所承担的风险亦将大大增加。所以,传统制药公司如今多采用签订许可协议和战略联盟的做法。比较起来,直接并购倒是新兴的大型生物制药公司多采用的方法。
, 百拇医药
    亚太地区并购开始活跃

    有分析家认为,此前的并购案多发生在欧美地区,而今后亚太地区的并购案将呈现上升的趋势。据统计,相比2003年、2004年医药行业并购案数量来看,西欧上升11%,北美上升20%,亚太地区上升37%,上升幅度超过了欧美;2004年亚太地区的医药并购案达278起,首次超过北美地区的252起。分析人士认为,亚太地区尤其在中国和印度,制药企业的数量比以往有所增加,因此带来了并购的活跃。

    除了中国和印度,日本也是亚太地区值得关注的重点。此前,虽然日本是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但日本市场一直被本土公司所控制,欧美的制药企业一直很难进驻。不过,近年来日本社会逐渐老龄化,其对医疗保健用品的需求也日益加重,迫使日本政府不断降低药品价格并逐渐放开其市场。2002年,日本政府公开表示,希望日本能够出现1~2家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制药公司,以避免本土市场被国际制药巨头分割。2004年,日本的山之内制药Yamanouchi与藤泽制药Fujisawa合并成Astekkas Pharma、大日本制药并购住友,这两宗并购案显示出了日本制药企业对国际市场的觊觎和对本国市场的谨慎。
, 百拇医药
    非专利药企并购增多

    近年在国际医药行业并购中,涉及非专利药的案例尤其引人注目。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更多的大型制药公司会剥离类似OTC部门这样的非核心部门,如罗氏为了更集中精力回报丰厚的创新药物和诊断试剂,将OTC部门出售给拜耳。另外,各国均为降低医保费用,鼓励使用非专利药,专业的非专利公司也越来越多出现在并购案中。2004年,世界最大的非专利药公司以色列的泰华以34亿美元的巨资收购世界第九大非专利药公司Sicor;诺华以83亿美元现金为其旗下山德士公司收购了德国赫素(Hexak)制药公司的全部股份和美国Eon Labs公司67.7%的股份,从而使山德士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非专利药生产商,并控制了全球非专利药市场1/8的份额。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55届药交会特刊, 百拇医药(刘正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