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中医之痛
编号:11261976
洋中药狼已入室 售货员推荐洋六味更好?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17日 中国药材市场
     在日本,中药生产原料75%从中国进口。日本一家中药企业以我国中成药六神丸加工制成的救心丹,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销售到我国;德国则干脆把工厂搬到中国,把银杏叶粗加工后运回本国深加工,而后返销到中国市场……川贝枇杷膏、保心安油、驱风油、红花油等“洋中药”竟将我国同类产品打得无还手之力。据数据显示,到2003年“洋中药”就已占据了1/4的中国市场。

     “洋中药”已“入室” 倒灌中国市场

    记者曾经在一家药店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位顾客在柜台前看着五六种不同包装、不同生产厂家的六味地黄丸,犹豫不定。更让这位顾客为难的是,售货员竟然向他推荐一种所谓“比纯中药还好”的“洋中药”。

    随着医药市场逐步面向国际开放,我国的中医药产业非但没有走出去的迹象,反而呈现出“引狼入室”的态势,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日本、韩国、东南亚、欧洲等国的“洋中药”大举进入我国的中药市场,无情的市场竞争令“正宗”的中药国度真正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如果说日、韩、南亚等早已受到中医药“洗礼”的国家,即使作出一些“惊人之举”,尚不能引起重视的话,欧、美等曾经排斥中药的国家,而今也玩起了“中药牌”,这不能不使我国中药界警觉了。
, 百拇医药
    曾任美国总统府顾问、美国参议院核心成员的美籍华裔知名学者和名医、美国明道大学校长张绪通博士曾对媒体说:“西方国家的决策者们认为,以中药为主的天然药物将成为发展空间巨大的战略性产业;同时,也把‘中医药国际化’看成一场对中国的商战。”

    事实也正如张博士所说,目前全世界有170多家公司和40多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天然药物的新药开发。全球药企巨头--德国马博士大药厂用于治疗便秘的植物药已正式抢滩中国;日本大幸药品株式会社也将其汉方药新剂型强力推向我国华南市场……

    据广东海关的统计,2005年1月至5月,广东省企业共出口中成药价值747万美元,与去年同比增长10.3%,而广东省进口中成药价值达3817万美元,增长29.6%,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增幅,中成药的进口都远远大于出口,进口与出口之比已经扩大至5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巡视员骆诗文介绍,2002年,我国6.2亿美元中药出口中,中药中间体等提取物占1.64亿美元,并被境外用作生产洋中成药的原料,制成符合国际标准的片剂、胶囊等,立即高价行销全球,包括返销回我国。
, 百拇医药
    比如在日本,其生产原料75%从中国进口。日本一家中药企业以我国中成药六神丸加工制成的救心丹,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销售到我国;德国则干脆把工厂搬到中国,把银杏叶粗加工后运回本国深加工,而后返销到中国市场……川贝枇杷膏、保心安油、驱风油、红花油等“洋中药”竟将我国同类产品打得无还手之力。

    “洋中药”在国内的盛行令许多业内人士担忧,湖南省医学研究院院长蔡光先说:“我国是一个中药资源大国,有近5000家中药企业,但在中医药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前,越来越多中国人却开始吃‘洋中药’,这不能不令人警醒。”

    如何守住自家门口 中药现代化是良方

    中国本是中草药的发祥地,而这些年“洋中药”抢滩中国的架势却愈演愈烈,那么“洋中药”是凭借何种优势向中药的原产国发力的呢?

    国家新药审评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胡随瑜表示,相对于传统中药,“洋中药”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剂型新、单用剂量小、使用简便。就拿颗粒剂(国内称作免煎剂)来说,它的出现使中药的服用不需要煎制,用开水一冲即可,大大方便了病人。此外,“洋中药”往往是提取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由于国外生产工艺水平高,这些有效成分的纯度比较高,是一种高附加值的药品。而我国生产的中药科技含量低,于是形成了好原料、粗加工的药品贸易格局。一种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洋中药”,一种是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土中药”,这样竞争的结果必定是本国内部地位摇摇欲坠,国际市场上本应属于中国的行业龙头地位易主他国。
, 百拇医药
    如何面对来自洋中药的挑战,守住“家”门口?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项平教授认为,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中医药已刻不容缓,并且要急起直追。他说,中医药为什么如此受到国内外民众的欢迎?因为它是科学,它能看好病,指导人们养生长寿,病后康复。但是无论哪一个学科,没有发展,不和时代同步前进,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学科就没有生命力。虽说中医是传统、古老的,但从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来看,它也是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应该要爱护它、扶持它,多给它投入,多用先进的手段来研究它。否则,传统的中医药会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据了解,我国过去成功地开发了自主创新中药紫杉醇、喜树碱、麻黄素、青蒿素等,但由于近年来我国中药创新薄弱、止步不前,反而让国外产品后来居上;再如六味地黄丸,虽然生产厂家不少,但国内生产的浓缩丸,其纯度与洋中药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这些都是值得吸取的教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认为,中药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单是一个剂型的改进,也不在于研制出一两种新药。应该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中药的资源管理,到中药种植、加工、炮制、制药设备、工艺、创新药物等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现代化。比如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药基本都是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药”,虽然名称和外包装在不断变化,但是仍沿用张仲景时代的生产工艺,创新能力低下已严重制约了其发展速度。实践证明,实现传统中药与现代科技有机地结合,在中药产业链上应用现代质量控制技术,对于提高现代中药产品的质量水平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大有裨益的。国内有许多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一些药业集团从改变传统的方剂研究入手,在药材种植、生产工艺流程、剂型改革以及控制标准等领域进行全面创新,使传统中药达到了“体积小、剂量小、毒副作用小”和“高效、速效、长效”的现代制剂要求。
, 百拇医药
     切断“拱手送人”通道 知识产权是“命根子”

    中医药学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门类。但是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事业起步较晚,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中药的宝贵财富流失惨重,形成洋中成药占据主要中药国际市场的局面。多年来一直困扰中国中药走向世界的知识产权问题,如今已经演变成为保卫本土市场的重要战场。

    在北京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北京金之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李敏说,中药配方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免费大餐”,有相当数量的国外公司正通过知识产权抢占国内的中药市场份额。他们的知识产权战略是一方面利用合作、收购、兼并来获得中国的中药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则抢先在中国申请专利,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然后再通过侵权赔偿来打垮中国企业。

    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人士介绍,中国在国外申请中药专利有3000多项,而外国在中国申请的中药专利却高达1万多项,“洋专利”占中国医药领域高新技术的80%以上。而国内一些企业和老中医却还在以秘方为“荣”,不会用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来保护自己,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稳固占领国内外市场。
, http://www.100md.com
    目前,国产中医药正面临着“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的尴尬现状,以中药专利保护为例,多年前我们就已有沉痛的教训,青蒿素被国外一家企业根据科研论文进行结构改造并抢先申请了2亿至3亿美元的出口额;韩国人在中国申请了“牛黄清心丸”的专利,这些专利批准后,意味着在中国国内,“同仁堂”等企业也不能生产和销售传统的中成药牛黄清心丸的口服液和胶囊的改进剂型产品;江苏地道的传统中药材薄荷,目前已有8项专利落在美国人手里……而这些教训仅仅是冰山一角。

    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个别企业为了吸引境外资金,不惜将自主知识产权--中药处方拱手交给外商。这种“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做法,只会使我国的中药生产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知识产权意识的淡薄使我国本土中药痛失市场。

    如果我们不积极应对,尽快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土中药”很难抵御“洋中药”的冲击,中国在中药市场上的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当外国人用高科技手段“敲碎”了中药的这道技术屏障之后,必将长驱直入。业内人士担忧,民族中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 ,弄不好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对此,国家新药审评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胡随瑜表示,知识产权无疑是民族中药产业面对挑战时必须紧紧抓住的利器,这已成为共识。中药在知识产权领域需要保护的内容很多,包括专利、商标、处方、制剂工艺、药物有效成分、文献及信息资源、中药材、饮片等,都要尽可能地采取专利的方式进行保护。尤其是要以专利保护中医药核心技术、地道药材及中医药传统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对现行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加大保护范围,增加保护内容,尽快建立一个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从制度上激励开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积极性,从法律上保护我国中医药的珍贵资源和传统优势。(许黎珊),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