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西化/现代化
编号:11253832
“西药中用”与“中药西用”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19期
     早在20多年前,已有学者提出在中医辨证指导下应用西药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临床上不少观察表明:抗生素类药物一般性多寒凉,味多苦,多具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实热证细菌感染者,若对虚寒证细菌感染者使用,且易致菌群失调的二重感染;阿托品类药物性多温燥,多有燥湿敛汗、解痉止痛作用,适用于因寒凉导致的内脏痉挛性疼痛、腹泻稀水样便、盗汗等;维生素B族多具健脾养胃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病证;助消化药有调理气机之功,对中焦气机逆乱所致的病证有较好作用;解热镇痛药有发表之功,适用于表证;利尿药有利水渗湿之功,适用于水湿内停之证;等等。

    这些研究尽管尚未从用药法规上得到认可,但表明西药确具中药基本内容,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此类在中医辨证指导下应用西药,治疗符合原西药适应症的疾病以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减少药物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研究又被称为“西药中用”或“西药中药化”研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同一物质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属性,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它。药物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从中医和西医两种理论体系去认识它并赋以不同的特征。不论中药和西药,都是由分子组成,其作用对象均为人体,即中药和西药具有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故从理论上中药可“西用”,西药也可“中用”。近年来,很多中药(包括复方中药、单味中药)乃至中药所含的化合物或单体成分被研制成西药,而呈现“中药西用”的态势。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中药化合物或单体提纯成分的不良反应也逐步暴露出来,已引起当今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 http://www.100md.com
    西药中药化则是给西药赋以中药化的基本内容,即归纳总结出它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功效、禁忌等,在中医药辨证施治等理论指导下供中医临床使用。西药中药化的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用的柯黎勒就是从国外引进的。番木鳖、葫芦巴、破故纸(补骨脂)、乳香、没药、砂仁等也是在古代由国外传入的,近代的西洋参、现代的水飞蓟也都是来自国外。这些药物传入我国后按中医药理论进行临床研究,确定了它们的药物性能、功效、主治、配伍等,从而具备了中药的基本内涵特征,丰富了中医药的宝库。

    有学者认为,“中药西用”时,西药的弊端如不良反应突出等会同时出现,可概括为精确性增加,准确性变差。“西药中用”则不但保留了西药原有的精确性,更增加了对人体作用的准确性,从而减少甚至避免不良反应,有利于疾病防治。“西药中用”的研究途径和方法尽管可有多种,但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和最大程度减低毒副作用。在给药前后均作中医辨证诊断,根据患者中医证候的变化,来归纳确定此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使之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是达到“西药中用”的一般方法。

    还有学者提出,西药中药化的研究可以从不遇程度上解决中医药学乃至整个医药学领域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实现中西医结合的另一途径。现代西药具有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的生物活性表述,且大部分所含化合物成分结构清楚,那么就可能研究归纳中药基本内容的共同物质基础,通过西药中药化的研究而实现中药学的现代化。上述关于“西药中用”的研究多局限在理论探讨,当前开展具体研究工作者却甚少。

    另外,“西药中用”还表现在运用中医的治疗原则,整体观念,指导运用西药。如肿瘤病人的扶正与祛邪,出血病人的止血与化瘀等,都是中西医结合理念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挥的优势。这些研究不但能够丰富中医药的内容,还能拓宽西药的适应症,发现药物的新用途。, 百拇医药(谷万里 史载祥 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