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 2006年第16期
编号:11255222
自我效能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年第16期
自我效能;健康教育;护理,,],自我效能;健康教育;护理,1自我效能对健康的作用,2自我效能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3自我效能的培养,[参考文献]
     [摘要] 自我效能对患者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医护人员的广泛重视。本文介绍了自我效能对健康的作用,同时就如何培养自我效能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自我效能;健康教育;护理

    临床护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患者康复,维持其最佳的健康状况。患者的健康水平不仅取决于他的生理状况,同时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效能作为核心内容,在教育、运动和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被广泛研究。自我效能对患者健康的影响也逐渐受到重视。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己组织和执行某一行为并达到特定目标的能力的信念[1],它不是指能力本身,而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

    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一个人除非相信自己能通过自己的行动产生所期待的效果,否则很少具备行动的动机。自我效能在人类的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付出多大的努力、在困难面前能坚持多久、从不幸中恢复的能力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等[2]。自我效能具有领域特殊性。领域范畴分得越细,情境要求越具体,所测得的自我效能对该领域行为的预测性越好。不同领域的自我效能不同,甚至关联很少,如服药行为的自我效能与锻炼的自我效能相关性很小。自我效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人们经历各种成功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自我效能可以不断地增长,失败经历和其他消极信息有可能削弱它[2]。

     1 自我效能对健康的作用

    治疗干预对健康行为的影响部分是以自我效能为中介的。一系列的研究证明,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都提高了应对自我效能。治疗干预使患者获得的自我效能越高,患者就越可能调动个人的内在力量,努力维持健康促进行为[2]。

    1.1 自我效能在术前术后及疾病康复中的作用 研究证明,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前,患者对躯体活动的自我效能是其术后日常生活活动的良好的预测指标。该手术一般可增强患者的躯体活动能力,但一些患者术前对躯体活动存在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术后他们的躯体活动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发生恶化[3]。通过让恢复期的心脏病患者掌握运动负荷量不断增加的踏车运动可提高患者的躯体活动能力。个人的躯体运动的自我效能越高,他们恢复地越快,日常活动也越有活力[4]。研究者认为自我效能的恢复是心脏病治疗的基本方面。

    1.2 自我效能对慢性病康复的影响 在一些慢性病的康复过程中,自我效能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对关节炎患者的研究发现,身体损伤相同的人,由于个人的自我效能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身体康复效果;甚至是许多具有高自我效能但病情严重的患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12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