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琐语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69kb)。
[清] 元和 陆懋修九芝 著
1、医之为道,莫过于不使病大,不使病大,莫过于有病即治,可以保富贵,可以别贫贱。
2、小而至于以草取嚏,真不足道矣,而此法出于《内经》。
3、《伤寒论》曰:服桂枝汤不解,先刺风池、风府。(风池二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入耳者是。风府在项上发际大筋宛宛中者是。)否则,以三指密排,在脑后发际横擦之至两耳旁,令徉热,亦可去风。
4、喉闭不能进汤饮,以手横搦其颈皮,一手灌药。盖颈皮从横里紧,喉皮即从竖里开。此法余有所受,曾一再试之果验。
5、中风牙关紧闭,无法下药,必先以水浸乌梅肉令软,将青布包箸头蘸擦之,得涎流,牙便开。
6、上牙属胃,下牙属大肠,煎熬爆炙,蕴热于肠胃,牙必受病耳。时以石膏五钱、元明粉三钱,胆矾钱半,共末,每晨盥漱后,用牙刷蘸擦,可使齿力坚强。
7、老年人牙落,食物必吐其渣,可免停滞。
8、《内经》云:"圣人避风,如避矢石。"少壮时不信也,年老而后信之。
9、东坡一生常食茯苓,在饮酒者尤宜效之。
10、楼英曰:"饮酒而头汗出者,血证也。头汗而额上偏多者,额属心部,亦血证也。"此为的评。
11、眉棱骨痛,服白芷即解,是处即攒竹穴也。
12、张从正《儒门事亲》云:养生之与攻病,本自不同。今人以补剂疗病,宜乎不效。
13、赵养葵《医贯》云:食填太阴名曰食厥,下部有脉上部无脉,不吐即死。如肠腹绞痛,手不可按,更不可下。凡下血积必用桃仁、红花。下水积必用甘遂、牵牛。下水中之血积必用水蛭、虻虫。赵固以六味丸统治百病者,尚有此说,益可见治之不独贵补矣。
14、张从正曰:郁之成也,其初甚微,可呼吸按导而去之,若强补而留之,留即不去,遂成五积。
15、咳每由于风寒,必能尽力祛风,佐以消导,初起色白而薄,其味咸。咳甚则腹皮引痛,非水泛为痰也。渐愈则痰渐厚,色渐转黄,其咳虽至一两月,不可服滋腻药。
16、失血遗精,人皆谓是十成劳病矣,然必有所因,只从《内经》"先其所因,伏其所主"二语,无不愈者,一用补剂,病不去矣。
17、汗为人身之宝,夏日一闭汗即病,人每言寒则无汗,不知热甚亦无汗,凡服石膏以取汗者,即为此也。
18、附子为北方玄武真神,坐镇水邪,力能行水,用附子者,非独用以助阳,实用以破阴,故为水寒而外见热象者,先以一二剂试之,无热即当改用附子,非忽以为热而用寒药,忽以为寒而用热药也。
19、凡身骨节酸楚,一用羌活、独活,当日而止,是极有验。
20、太阳病之脉,有阳浮而阴弱者,阳谓寸脉,阴谓尺脉也,言病在上而不在下也,不可以阴弱为阴虚。
21、按摩一科,失传久矣,此法实不可少。
22、《难经》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名厥头痛,非厥阴头痛之谓。
23、"真头痛,手足青至节,死不治。"古人青清通用,谓清冷也。真心痛,手足青至节,亦不治,皆手足冷也。
24、三公坐而论道,圣君贤相之事也。姚际恒乃谓《素问》言多穿凿,且以黄帝与岐伯对问为荒诞。其隘甚矣。
25、姚又云:"《本草》汉志无之,汉平帝诏天下举通方术本草者,本草之名始见于此。"平帝既诏举知本草者,则汉以前之早有《本草》可知矣。而又曰:"此必东汉人作也。"则平帝乃诏举后汉时能知本草者耶?
26、《伤寒论》清谷之清,与清便之清,皆即圊字,圊即溷也。圊,《唐韵》七情切;《集韵》亲迎切,并音清。《说文》厕:清也。大徐曰:厕古谓之清,言污秽常当清除也。溷,《说文》:厕也;《唐韵》、《集韵》并胡困切;《集韵》苍经切,音青。
27、阴阳五行俱主岁远而言,十干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巳辛癸为阴;角徵宫商羽,五太为阳,五少为阴,此言阴阳也。甲己合而化土,乙庚合而化金,丙辛合而化水,丁壬合而化木,戊癸合而化火,此言五行也。不明乎此,则云以火为丙,以水为癸者矣。
28、太阳病误下则成热实结胸;太阴病误下则成寒实结胸。误下之后,邪即内陷,陷则成实,理有固然。但在今则唯有误补而成实者,亦知误下尚可成实乎?
29、旋复代赭汤,治噫气不除。噫以声言。此不曰声而曰气者,即《论语》"出辞气"之气,谓噫出有食气也。
30、鞕,鱼孟切。音硬。
31、白虎汤治气分实热,桃仁承气汤治血分实热,亦有可用犀角地黄汤者,若以犀角代石膏用,则气血不分矣。
32、汗多亡阳,下多亡阴,皆谓亡津液也。阳明主津液所生病。
33、病之必问而后知之者,要须以不问为高。
34、少阳病用柴胡而汗出者,乃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故汗自出耳。非柴胡能发汗也。升葛亦然。
35、"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十九字作一句读。此时之吐已下断,可真作吐已下断观耶?
36、四逆者,冷过肘膝也。手足厥冷,何可得谓之四逆?
37、鸡子黄走血分,故心烦不卧者宜之。其白走气分,故言声不出者宜之。
38、伤寒病用白散方,不利进热粥一杯,利不止进冷粥一杯,是指巴豆言也。今则移之于大黄矣,试思服大黄而利不止,尚可吃冷粥乎?
39、读《伤寒论》须着意于治水之剂,大青龙汤清内扰之烦乱,故治表寒里热;小青龙治内蓄之水气,故治表热里寒。小青龙入太阳,治阳水之病,真武汤入少阴,治阴水之病,而五苓散、十枣汤、陷胸丸皆是。
40、古二陈汤本为六物,以治久咳,后人以之移治新嗽,乃去生姜、乌梅而为四味,此方之生姜、乌梅,即小青龙之干姜、五味子也,于四兽饮见之。
41、小柴胡汤为开通表里之剂,其旋复花汤,诸泻心汤,与夫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皆开通上下之剂。
42、都粱丸是白芷。举卿古拜散是荆芥。
43、六味丸者,本以酸苦甘辛咸淡之六味得名,非以六物为言也。
45、扁鹊玉壶丸,只用硫黄一味。
46、天王补心丹之桔梗,归脾丸之木香,七味白术散之葛根,玉屏风散之防风,俱不可少,若去之则非本方之义矣。
47、牛黄清心丸,以万氏一方为最稳。其方用西牛黄二分五厘,镜面辰砂一钱五分,黄连五钱,黄芩三钱,山栀三钱,郁金二钱,为末。丸如黍大,每服七八丸,如果温邪内陷包络,亦非此不能透入也。
48、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开,故聚水而从其类,东垣所制通关丸,用黄柏、知母各一两,肉桂半之,最合。亦名滋肾丸。
49、舌为心之外候,其色当赤,而有时白如积粉者,白为肺金之色,反加心火之上,是为侮其所胜。
50、逍遥散本是八物,柴、归、三白各一钱,甘草五分,外尚有煨姜一片,薄荷五分,人皆忽之。其丹皮、山栀各一钱,则薛立斋于八物外所加也。
51、妇人临产为稳婆伤损,小水淋漓,以补脬散一方最妙。脬即妇人膀胱也。其方用生黄丝绢剪碎一尺,白丹皮连根一钱,白芨磨浓汁亦一钱,最妙。
52、败酱草一味,能化脓为水。治疡方中加入皂角刺三分,穿山甲三片,能引诸药至于病结之所。
53、脑漏、鼻渊等证,唯用白芷一两,辛夷仁、薄荷叶各五钱 ......
[清] 元和 陆懋修九芝 著
1、医之为道,莫过于不使病大,不使病大,莫过于有病即治,可以保富贵,可以别贫贱。
2、小而至于以草取嚏,真不足道矣,而此法出于《内经》。
3、《伤寒论》曰:服桂枝汤不解,先刺风池、风府。(风池二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入耳者是。风府在项上发际大筋宛宛中者是。)否则,以三指密排,在脑后发际横擦之至两耳旁,令徉热,亦可去风。
4、喉闭不能进汤饮,以手横搦其颈皮,一手灌药。盖颈皮从横里紧,喉皮即从竖里开。此法余有所受,曾一再试之果验。
5、中风牙关紧闭,无法下药,必先以水浸乌梅肉令软,将青布包箸头蘸擦之,得涎流,牙便开。
6、上牙属胃,下牙属大肠,煎熬爆炙,蕴热于肠胃,牙必受病耳。时以石膏五钱、元明粉三钱,胆矾钱半,共末,每晨盥漱后,用牙刷蘸擦,可使齿力坚强。
7、老年人牙落,食物必吐其渣,可免停滞。
8、《内经》云:"圣人避风,如避矢石。"少壮时不信也,年老而后信之。
9、东坡一生常食茯苓,在饮酒者尤宜效之。
10、楼英曰:"饮酒而头汗出者,血证也。头汗而额上偏多者,额属心部,亦血证也。"此为的评。
11、眉棱骨痛,服白芷即解,是处即攒竹穴也。
12、张从正《儒门事亲》云:养生之与攻病,本自不同。今人以补剂疗病,宜乎不效。
13、赵养葵《医贯》云:食填太阴名曰食厥,下部有脉上部无脉,不吐即死。如肠腹绞痛,手不可按,更不可下。凡下血积必用桃仁、红花。下水积必用甘遂、牵牛。下水中之血积必用水蛭、虻虫。赵固以六味丸统治百病者,尚有此说,益可见治之不独贵补矣。
14、张从正曰:郁之成也,其初甚微,可呼吸按导而去之,若强补而留之,留即不去,遂成五积。
15、咳每由于风寒,必能尽力祛风,佐以消导,初起色白而薄,其味咸。咳甚则腹皮引痛,非水泛为痰也。渐愈则痰渐厚,色渐转黄,其咳虽至一两月,不可服滋腻药。
16、失血遗精,人皆谓是十成劳病矣,然必有所因,只从《内经》"先其所因,伏其所主"二语,无不愈者,一用补剂,病不去矣。
17、汗为人身之宝,夏日一闭汗即病,人每言寒则无汗,不知热甚亦无汗,凡服石膏以取汗者,即为此也。
18、附子为北方玄武真神,坐镇水邪,力能行水,用附子者,非独用以助阳,实用以破阴,故为水寒而外见热象者,先以一二剂试之,无热即当改用附子,非忽以为热而用寒药,忽以为寒而用热药也。
19、凡身骨节酸楚,一用羌活、独活,当日而止,是极有验。
20、太阳病之脉,有阳浮而阴弱者,阳谓寸脉,阴谓尺脉也,言病在上而不在下也,不可以阴弱为阴虚。
21、按摩一科,失传久矣,此法实不可少。
22、《难经》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名厥头痛,非厥阴头痛之谓。
23、"真头痛,手足青至节,死不治。"古人青清通用,谓清冷也。真心痛,手足青至节,亦不治,皆手足冷也。
24、三公坐而论道,圣君贤相之事也。姚际恒乃谓《素问》言多穿凿,且以黄帝与岐伯对问为荒诞。其隘甚矣。
25、姚又云:"《本草》汉志无之,汉平帝诏天下举通方术本草者,本草之名始见于此。"平帝既诏举知本草者,则汉以前之早有《本草》可知矣。而又曰:"此必东汉人作也。"则平帝乃诏举后汉时能知本草者耶?
26、《伤寒论》清谷之清,与清便之清,皆即圊字,圊即溷也。圊,《唐韵》七情切;《集韵》亲迎切,并音清。《说文》厕:清也。大徐曰:厕古谓之清,言污秽常当清除也。溷,《说文》:厕也;《唐韵》、《集韵》并胡困切;《集韵》苍经切,音青。
27、阴阳五行俱主岁远而言,十干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巳辛癸为阴;角徵宫商羽,五太为阳,五少为阴,此言阴阳也。甲己合而化土,乙庚合而化金,丙辛合而化水,丁壬合而化木,戊癸合而化火,此言五行也。不明乎此,则云以火为丙,以水为癸者矣。
28、太阳病误下则成热实结胸;太阴病误下则成寒实结胸。误下之后,邪即内陷,陷则成实,理有固然。但在今则唯有误补而成实者,亦知误下尚可成实乎?
29、旋复代赭汤,治噫气不除。噫以声言。此不曰声而曰气者,即《论语》"出辞气"之气,谓噫出有食气也。
30、鞕,鱼孟切。音硬。
31、白虎汤治气分实热,桃仁承气汤治血分实热,亦有可用犀角地黄汤者,若以犀角代石膏用,则气血不分矣。
32、汗多亡阳,下多亡阴,皆谓亡津液也。阳明主津液所生病。
33、病之必问而后知之者,要须以不问为高。
34、少阳病用柴胡而汗出者,乃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故汗自出耳。非柴胡能发汗也。升葛亦然。
35、"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十九字作一句读。此时之吐已下断,可真作吐已下断观耶?
36、四逆者,冷过肘膝也。手足厥冷,何可得谓之四逆?
37、鸡子黄走血分,故心烦不卧者宜之。其白走气分,故言声不出者宜之。
38、伤寒病用白散方,不利进热粥一杯,利不止进冷粥一杯,是指巴豆言也。今则移之于大黄矣,试思服大黄而利不止,尚可吃冷粥乎?
39、读《伤寒论》须着意于治水之剂,大青龙汤清内扰之烦乱,故治表寒里热;小青龙治内蓄之水气,故治表热里寒。小青龙入太阳,治阳水之病,真武汤入少阴,治阴水之病,而五苓散、十枣汤、陷胸丸皆是。
40、古二陈汤本为六物,以治久咳,后人以之移治新嗽,乃去生姜、乌梅而为四味,此方之生姜、乌梅,即小青龙之干姜、五味子也,于四兽饮见之。
41、小柴胡汤为开通表里之剂,其旋复花汤,诸泻心汤,与夫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皆开通上下之剂。
42、都粱丸是白芷。举卿古拜散是荆芥。
43、六味丸者,本以酸苦甘辛咸淡之六味得名,非以六物为言也。
45、扁鹊玉壶丸,只用硫黄一味。
46、天王补心丹之桔梗,归脾丸之木香,七味白术散之葛根,玉屏风散之防风,俱不可少,若去之则非本方之义矣。
47、牛黄清心丸,以万氏一方为最稳。其方用西牛黄二分五厘,镜面辰砂一钱五分,黄连五钱,黄芩三钱,山栀三钱,郁金二钱,为末。丸如黍大,每服七八丸,如果温邪内陷包络,亦非此不能透入也。
48、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开,故聚水而从其类,东垣所制通关丸,用黄柏、知母各一两,肉桂半之,最合。亦名滋肾丸。
49、舌为心之外候,其色当赤,而有时白如积粉者,白为肺金之色,反加心火之上,是为侮其所胜。
50、逍遥散本是八物,柴、归、三白各一钱,甘草五分,外尚有煨姜一片,薄荷五分,人皆忽之。其丹皮、山栀各一钱,则薛立斋于八物外所加也。
51、妇人临产为稳婆伤损,小水淋漓,以补脬散一方最妙。脬即妇人膀胱也。其方用生黄丝绢剪碎一尺,白丹皮连根一钱,白芨磨浓汁亦一钱,最妙。
52、败酱草一味,能化脓为水。治疡方中加入皂角刺三分,穿山甲三片,能引诸药至于病结之所。
53、脑漏、鼻渊等证,唯用白芷一两,辛夷仁、薄荷叶各五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6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