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传统文化
编号:11261125
对中医的错误认识源于文化自卑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23期
     告别文化自卑,正确认识中医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优秀的部分,它不仅是中医人的,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甚至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藏。

    德国慕尼黑大学曼·波克特教授是著名汉学与医学家,既熟悉西医,又坚持研究中医几十年,他在接受《科技中国》记者的专访时说:“我一再强调中医是一门成熟的科学。这是我几十年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他说:“中国自己不把中医药学当成科学,不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其根源是文化自卑感。中医是一种内容最丰富、最有条理、最有效的一种医学科学。而西医学的发展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大踏步发展只有几十年。”曼·波克特教授说,近一百年来,许多人固执地相信用西医的方法可以发掘和提高中医,这样做的结果,使中医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

    中国人应该克服文化自卑感,理直气壮地弘扬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宣传和发展中医中药学,要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医中药“正名”。中医是成熟的科学,不是经验医学,更不是伪科学。不要人为地把中医学搞坏了。
, http://www.100md.com
    许多中医理论揭示未来医学方向

    中医学虽然产生于古代,但是它的理论并不落后,甚至代表了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整体和谐的生命观

    中医学把人看作是大自然自身运动变化的结果,“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必须通过“升降出入”,与大自然不断交换物质,以此保持生命的正常状态。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自然天地四时之气相通相应,平衡协调,是一种整体生态和谐的生命观。

    形神统一、以神为主的人文精神

    中医学认为人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天地之间人最贵”,因为人是有灵魂、有精神的,虽然精神寓于形体之内,但精神不是傀儡,而是形体的主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因此,中医的诊疗措施完全是“以人为本”。中医依据四诊判断病情,既是基于生物进化,更是人文精神的极大体现。生物进化了人的皮肤,中医就建立了望皮色、切尺肤、望神的诊断方法,就可通过汗法治疗各类疾病。人类进化产生了意识,人的主观意识能够对于自身的健康状态进行真实反映,这也是动物实验所不具备的。因此说,中医是地地道道的“人的医学”。
, 百拇医药
    注重动态转化的辨证医学 中医认为人体经常处于“健康”与“疾病”的过程,两种状态互相转化。因此中医说的疾病,多数不是固定不变的病灶,而是可以转化的不健康状态。即使是病灶,中医也强调病灶的可转化性,比如,胸痹虽然略同于冠心病,但是,中医强调的是可通的“痹(闭)”,而不是具体病灶形态。有形的痰核、积聚,都强调其可散可消,而不是研究病灶内部结构。气滞、痰凝、血瘀,虽然都可以形成病灶,中医的着眼点重在可转化,是动态辨证的疾病观。

    强调早期介入、预防为主的治疗思想

    在没有形成病灶之前,中医就可以根据证候“辨证论治”,并推崇“治未病”,认为是最高医学水平“上工”才可以具备的技能。这也是未来医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复杂问题最宜宏观调控

    生命现象是极为复杂的,疾病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过程。比如SARS时期,在过去一向被视若神明的“特异抗病毒药”缺乏的情况下,人体战胜疾病的机制是什么?其机制应当是非常复杂的。中医历来研究复杂问题,把天时地利、人体素质、饮食劳倦、情志苦欲、治疗反应等等,都要纳入进来,然后才能使病证与方药紧密契合,因此取得了预想的疗效。
, http://www.100md.com
    以上几点,都说明中医药学是一个独特的学术体系,目前还远没有认识它的优秀价值,需要我们加倍爱护。

    对中医的误解由来已久

    中医界在面对西方医学冲击的时候,是否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有了自如应对的良策?

    “衷中参西”、“中西汇通”并没有使中医达到免受冲击的作用,也没有成为溶解西医、同化现代医学、发展中医学的理想境界。紧接着而来的“中医科学化”,其潜台词就是余云岫的“中医理论陈腐玄虚,中医经验偶合幸中。”更大的伤害是有人说中医是“封建医”、“旧医”,必将随着封建社会的消失、学习苏联经验的深入而不复存在。

    中医药在本世纪受尽摧残、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其实这种思潮由来已久,可以说自西学东渐之后,一种对中华文化的不信任、不自信,严重地影响了几代人。从国学大师梁启超、胡适、鲁迅,到现在的很多青年人,对中医有过误解、误论的人不计其数。从余云岫《灵素商兑》提出“旧医”的“理论陈腐玄虚、经验偶合幸中”之后,这一魔咒就紧紧地戴在不少中医人的头上,总有人会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立论根据提出来,不时变换一种面孔出现在中医界的面前。, 百拇医药(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