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面临严峻时刻
2006年10月25日中国新闻周刊
无论是过度的自信,还是极端的否定,两种态度都反映出:被一些人看作中国传统文化“技术”表现的中医药,已经面临一个严峻的时刻
★ 本刊记者/孙展
2004年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语出惊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是在 “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发表上述言论的。
杨的言论很快激起了外界的强烈反应,国内易学界首先对杨振宁的言论提出反驳。一个月后,在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科技中国》杂志社共同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杨振宁再一次坚持自己的观点,他提到《易经》中无推演方法,以及“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阻碍现代科学在中国萌芽的原因之一。
, 百拇医药
但很快,与会专家中就有人对此观点表达异议,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陈方正教授当即表示,“中国主流文化是入世的,实用的,也促使中国产生了自己的科学,那就是中医”。但杨振宁却并不这样认为,他说如果中医还是按照自己的“理论体系”走下去,那它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前途。
中医面临挑战
一场以《易经》为开端的争议,就此蔓延到中医领域。在如何看待中医这个问题上,杨振宁显然并不孤立。东北财经大学教授李笠农、著名科学打假人士方舟子、中南大学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研究所张功耀等人也都纷纷撰文质疑中医的“科学性”。张功耀甚至号召公众签名,让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系,提出“告别中医中药”。
在这些反对中医的学者看来,中医根本的问题在于其理论没有现代科学作为支撑。现代医药科学是建立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的,已经是现代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医却独立于这些体系之外,其理论还停留在两千年前的水平上。
, 百拇医药
对中医持质疑意见的大多数专家都认为,尽管中医有一些有效的药物和疗法,但这些有效性只是经验的积累,与其理论无关。即便是那些被认为是有效的药物当中,也存在副作用不明的危险。西药在上市之前,必定要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在明确疗效以及副作用的情况下,才会让患者服用。而中药则很少受到这样严格的检验,对其副作用也就无从得知。
而针对那些认为中西医可以互补,提倡“中西医结合”的观点,这些学者也表示反对,他们大多认为中西医根本无法“结合”,目前存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起作用的往往只是西医的成分。有些人甚至在中药里暗自添加西药成分,以冒充中药有效的假相。
与这些质疑声相对应的是,近年来因服用中药引发不良后果的事件逐渐增多。2003年曾经轰动一时的传统中药龙胆泻肝丸引发肾衰,并最终导致尿毒症的案例,更是让许多人对传统中药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
2005年,德国一家医院曾经从中国进口了106种中药饮片,经检测不合格的达到32种,其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占到了11种。今年8月,英国药物安全机构对进口自中国的“复方芦荟胶囊”进行检测时发现,其中汞含量超过英国标准11.7万倍。
, http://www.100md.com
尴尬的现状
如果仅仅是面对理论上的质疑,中医界也许并不会感到太大的危机。实际上,真正对中医地位产生威胁的恰恰在于中医目前的发展现状。
根据一项统计,在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只有50万人,而到了 2005年只有27万人。而据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也就是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与此相对照的则是,西医从1949年的约8.7万人发展到目前的175万人,接近中医的6倍。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陈珞珈在2006年2月做客《人民网》时透露说,全国2937家公立中医医院中,只有1/3“日子不错”,而很大一部分中医医院则是举步维艰。即便是这“日子不错”的中医医院当中,也有很大部分是在采用西医疗法。
同样是在2006年2月,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确定,将中医理论、养生、诊法、疗法、方剂、中药、针灸和民族医药(含藏医药和蒙医药)等8项内容,列入中国传统医药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名录。
, http://www.100md.com
这种看似对中医进行“保护”的举动却并没有得到中医界的一致认可,不少中医医师则表示,中医还远没有衰落到需要当作“遗产”的地步。
但敏感的国人则并不这样认为,当韩国准备将其医学古籍《东医宝鉴》申报为世界遗产时,国内媒体以《韩国拟将“中医”改称“韩医”申报世界遗产》为题进行了报道。这一下子引爆了国人的民族感情,“端午节已经被抢走了,难道中医也要被抢走吗?”一名网民在论坛中痛心的反问。
不同理念的碰撞
实际上,近几年来网络上出现任何一篇针对中医中药价值的文章,其后面附着的评论跟帖里,正反双方的争论几乎都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一些力挺中医的网民表现出了明显的轻视科学、甚至是反科学倾向。
投入这个争论的当然不只是普通的网民。原中医古籍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傅景华对时下围绕中医的相关争论也感到“痛心”。他不是痛心中医是否应该申遗,而是认为,作为传统文化精华的中医本不该遭受如此多的“非议”。
, 百拇医药
在傅景华看来,争论中医是否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人为的陷阱。
“中医医道乃生命之道,主要认识领域在于生命过程与枢机,将中医定位在人体科学和疾病科学是认识的盲区。中医的认识领域、思维方式、求索方法、概念范畴、理论纲纪、实践目标等是人类文明的精髓,科学只是中医作为知识体系的低层次属性。其实,中医不仅仅是科学,而且远远超越科学,并可包容人体科学。而试图将中医‘现代化、科学化、实验化、定量化、客观化、标准化……即西医化的道路’则是南辕北辙,那种‘西化’的中医才是真正的伪科学。”
而来自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著名学者、同样认同中医的董光璧,在2004年那次论坛结束后不久接受本刊采访时却明确表示:“中医当然不是科学。”但董光璧认为这并不说明中医没有价值。
如果说有关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还可以归结为两种不同理念之争,那么这套以古老的理论为支撑的医学体系在现实当中还能起到作用吗,又如何能够发展下去呢?
, http://www.100md.com
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樊正伦对中医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中医并不是一门停滞不前的学问,而且有一套非常成熟的理论,现在需要的就是如何运用中医的思维和理念来解决当下的问题。“在中医的发展历程当中,每一代人都会遇到前人未曾遇到过的疾病,但只要按照中医的思维,总是能够找到新的方法和手段来治疗。中医是完全可以依赖自身的活力独立发展下去的。”樊正伦说。
即便是近来最为人们所诟病的中医药的副作用问题,中医界也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在中医学者们看来,中医药中毒由多种原因造成,有的是因为药物品种混淆,有的则是剂量过大,也有一些是因为药品炮制不合格。但如果真正遵循正规的中医理念,服用质量合格的药物,则是不会引发中毒问题的。
延续还是告别
在很多人看来,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技术”表达,它把道家和儒家的很多哲学思想融进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陈方正在一次演讲中曾经表示,他更愿意把中医看成一种生活方式——在中医理论引导下,他通过改变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就治好了自己的一些疾病。
, http://www.100md.com
但文化、哲学和科学毕竟不是一回事。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而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怀疑的做法固然值得商榷,但强行把自己的文化推崇到科学领域、甚而至于以贬低、攻击现代科学的方式来推崇自己的传统文化,这种看起来过分自信的做法,实际上也体现出了一种骨子里的不自信。
类似的争论已经并非第一次。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余岩、诸民谊等西医派就曾提出废除中医的议案。议案最终得以通过,这项议案提出对“旧医”医师实行登记制度,废除“旧医”学校,禁止新闻媒体介绍 “旧医”。但它随之遭到了中医界的抗议,加之全国舆论的支援,“废除旧医议案”最终被取消。
而这个“废除旧医”议案的提出,也正是经历了1920年代初期著名的“科玄”论战后发生的。当年的争论结果则是“科学派”压倒了“玄学派”。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解剖学专家钟世镇教授则更愿意将中西医目前的争论看作是检验双方的机遇,“无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还是西方现代医学都是从竞争中发展出来的。至于谁更有发展前途,还是要从最终治疗效果来判断。”
钟世镇认为,中西医在理论层面完全不同,比如中医的经络学说,在解剖学当中就找不到形态学的基础。但在中医看来,它不但存在,而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双方就此展开争论,则谁也无法说服谁,因此这样立场完全不同的争论很难有什么结果。“但无论怎样,有一点是必然的,那就是不跟随时代发展的学科总是不会有前途的。”钟强调说。, http://www.100md.com
无论是过度的自信,还是极端的否定,两种态度都反映出:被一些人看作中国传统文化“技术”表现的中医药,已经面临一个严峻的时刻
★ 本刊记者/孙展
2004年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语出惊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是在 “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发表上述言论的。
杨的言论很快激起了外界的强烈反应,国内易学界首先对杨振宁的言论提出反驳。一个月后,在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科技中国》杂志社共同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杨振宁再一次坚持自己的观点,他提到《易经》中无推演方法,以及“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阻碍现代科学在中国萌芽的原因之一。
, 百拇医药
但很快,与会专家中就有人对此观点表达异议,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陈方正教授当即表示,“中国主流文化是入世的,实用的,也促使中国产生了自己的科学,那就是中医”。但杨振宁却并不这样认为,他说如果中医还是按照自己的“理论体系”走下去,那它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前途。
中医面临挑战
一场以《易经》为开端的争议,就此蔓延到中医领域。在如何看待中医这个问题上,杨振宁显然并不孤立。东北财经大学教授李笠农、著名科学打假人士方舟子、中南大学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研究所张功耀等人也都纷纷撰文质疑中医的“科学性”。张功耀甚至号召公众签名,让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系,提出“告别中医中药”。
在这些反对中医的学者看来,中医根本的问题在于其理论没有现代科学作为支撑。现代医药科学是建立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的,已经是现代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医却独立于这些体系之外,其理论还停留在两千年前的水平上。
, 百拇医药
对中医持质疑意见的大多数专家都认为,尽管中医有一些有效的药物和疗法,但这些有效性只是经验的积累,与其理论无关。即便是那些被认为是有效的药物当中,也存在副作用不明的危险。西药在上市之前,必定要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在明确疗效以及副作用的情况下,才会让患者服用。而中药则很少受到这样严格的检验,对其副作用也就无从得知。
而针对那些认为中西医可以互补,提倡“中西医结合”的观点,这些学者也表示反对,他们大多认为中西医根本无法“结合”,目前存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起作用的往往只是西医的成分。有些人甚至在中药里暗自添加西药成分,以冒充中药有效的假相。
与这些质疑声相对应的是,近年来因服用中药引发不良后果的事件逐渐增多。2003年曾经轰动一时的传统中药龙胆泻肝丸引发肾衰,并最终导致尿毒症的案例,更是让许多人对传统中药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
2005年,德国一家医院曾经从中国进口了106种中药饮片,经检测不合格的达到32种,其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占到了11种。今年8月,英国药物安全机构对进口自中国的“复方芦荟胶囊”进行检测时发现,其中汞含量超过英国标准11.7万倍。
, http://www.100md.com
尴尬的现状
如果仅仅是面对理论上的质疑,中医界也许并不会感到太大的危机。实际上,真正对中医地位产生威胁的恰恰在于中医目前的发展现状。
根据一项统计,在民国初年,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只有50万人,而到了 2005年只有27万人。而据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也就是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与此相对照的则是,西医从1949年的约8.7万人发展到目前的175万人,接近中医的6倍。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陈珞珈在2006年2月做客《人民网》时透露说,全国2937家公立中医医院中,只有1/3“日子不错”,而很大一部分中医医院则是举步维艰。即便是这“日子不错”的中医医院当中,也有很大部分是在采用西医疗法。
同样是在2006年2月,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确定,将中医理论、养生、诊法、疗法、方剂、中药、针灸和民族医药(含藏医药和蒙医药)等8项内容,列入中国传统医药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名录。
, http://www.100md.com
这种看似对中医进行“保护”的举动却并没有得到中医界的一致认可,不少中医医师则表示,中医还远没有衰落到需要当作“遗产”的地步。
但敏感的国人则并不这样认为,当韩国准备将其医学古籍《东医宝鉴》申报为世界遗产时,国内媒体以《韩国拟将“中医”改称“韩医”申报世界遗产》为题进行了报道。这一下子引爆了国人的民族感情,“端午节已经被抢走了,难道中医也要被抢走吗?”一名网民在论坛中痛心的反问。
不同理念的碰撞
实际上,近几年来网络上出现任何一篇针对中医中药价值的文章,其后面附着的评论跟帖里,正反双方的争论几乎都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一些力挺中医的网民表现出了明显的轻视科学、甚至是反科学倾向。
投入这个争论的当然不只是普通的网民。原中医古籍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傅景华对时下围绕中医的相关争论也感到“痛心”。他不是痛心中医是否应该申遗,而是认为,作为传统文化精华的中医本不该遭受如此多的“非议”。
, 百拇医药
在傅景华看来,争论中医是否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人为的陷阱。
“中医医道乃生命之道,主要认识领域在于生命过程与枢机,将中医定位在人体科学和疾病科学是认识的盲区。中医的认识领域、思维方式、求索方法、概念范畴、理论纲纪、实践目标等是人类文明的精髓,科学只是中医作为知识体系的低层次属性。其实,中医不仅仅是科学,而且远远超越科学,并可包容人体科学。而试图将中医‘现代化、科学化、实验化、定量化、客观化、标准化……即西医化的道路’则是南辕北辙,那种‘西化’的中医才是真正的伪科学。”
而来自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著名学者、同样认同中医的董光璧,在2004年那次论坛结束后不久接受本刊采访时却明确表示:“中医当然不是科学。”但董光璧认为这并不说明中医没有价值。
如果说有关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还可以归结为两种不同理念之争,那么这套以古老的理论为支撑的医学体系在现实当中还能起到作用吗,又如何能够发展下去呢?
, http://www.100md.com
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樊正伦对中医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中医并不是一门停滞不前的学问,而且有一套非常成熟的理论,现在需要的就是如何运用中医的思维和理念来解决当下的问题。“在中医的发展历程当中,每一代人都会遇到前人未曾遇到过的疾病,但只要按照中医的思维,总是能够找到新的方法和手段来治疗。中医是完全可以依赖自身的活力独立发展下去的。”樊正伦说。
即便是近来最为人们所诟病的中医药的副作用问题,中医界也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在中医学者们看来,中医药中毒由多种原因造成,有的是因为药物品种混淆,有的则是剂量过大,也有一些是因为药品炮制不合格。但如果真正遵循正规的中医理念,服用质量合格的药物,则是不会引发中毒问题的。
延续还是告别
在很多人看来,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技术”表达,它把道家和儒家的很多哲学思想融进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陈方正在一次演讲中曾经表示,他更愿意把中医看成一种生活方式——在中医理论引导下,他通过改变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就治好了自己的一些疾病。
, http://www.100md.com
但文化、哲学和科学毕竟不是一回事。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而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怀疑的做法固然值得商榷,但强行把自己的文化推崇到科学领域、甚而至于以贬低、攻击现代科学的方式来推崇自己的传统文化,这种看起来过分自信的做法,实际上也体现出了一种骨子里的不自信。
类似的争论已经并非第一次。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余岩、诸民谊等西医派就曾提出废除中医的议案。议案最终得以通过,这项议案提出对“旧医”医师实行登记制度,废除“旧医”学校,禁止新闻媒体介绍 “旧医”。但它随之遭到了中医界的抗议,加之全国舆论的支援,“废除旧医议案”最终被取消。
而这个“废除旧医”议案的提出,也正是经历了1920年代初期著名的“科玄”论战后发生的。当年的争论结果则是“科学派”压倒了“玄学派”。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解剖学专家钟世镇教授则更愿意将中西医目前的争论看作是检验双方的机遇,“无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还是西方现代医学都是从竞争中发展出来的。至于谁更有发展前途,还是要从最终治疗效果来判断。”
钟世镇认为,中西医在理论层面完全不同,比如中医的经络学说,在解剖学当中就找不到形态学的基础。但在中医看来,它不但存在,而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双方就此展开争论,则谁也无法说服谁,因此这样立场完全不同的争论很难有什么结果。“但无论怎样,有一点是必然的,那就是不跟随时代发展的学科总是不会有前途的。”钟强调说。,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