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61229
鼻腔的临床解剖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27日
     鼻腔的临床解剖

    鼻腔(nasal carvity)由鼻中隔分为左右各一,每侧鼻腔为一前后开放的狭长腔隙,顶部较窄,底部较宽,前起于前鼻孔,后止于后鼻孔。

    每侧鼻腔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部分。

    一、鼻前庭

    鼻前庭(nasal vestibule)为介于前鼻孔和固有鼻腔之间的一个小空腔,位于鼻腔最前段,起于鼻缘,止于内孔区(内鼻孔)。

    在鼻前庭的皮肤与固有鼻腔之粘膜交接处的外侧部分,相当于下侧鼻软骨(鼻翼软骨)外侧脚的上缘处,有一弧形隆起,称鼻阈。

    鼻内孔较前鼻孔为小,为鼻前庭的内界,和最狭窄处,对鼻的呼吸机能有重要的影响。
, http://www.100md.com
    鼻前庭皮肤富于皮脂腺和汗腺,并生有鼻毛,在男性更为丰富,且较粗硬,较易发生疖肿。

    二、固有鼻腔

    常简称为鼻腔,有内、外、顶、底四壁。

    (一)内壁:即鼻中隔,由骨部和软骨部组成。

    骨部组成:

    l筛骨正中板

    l犁骨

    软骨部组成:

    l鼻中隔软骨

    l犁骨软骨

    l下侧鼻软骨内侧脚
, 百拇医药
    利氏动脉区(利特尔区 little’s area):

    在鼻中隔最前下部分的粘膜内血管汇集成丛称为利特尔区。此处粘膜常发生上皮化生,并呈现小血管扩张和表皮脱落,因此最易出血,大多数鼻出血皆发源于此,故亦称鼻中隔易出血区。

    (二)外侧壁:

    是鼻解剖结构中最为复杂的区域,也是最具生理意义和病理意义的部位,亦即鼻窦炎发病的关键之处,其结构极不平整。

    分别由:上颌骨、泪骨、下鼻甲骨、筛骨迷路、腭骨垂直板及蝶骨翼突构成。

    外侧壁上有突出于鼻腔中的三个骨质鼻甲,呈梯形排列,游离缘皆向内下方悬垂,分别为: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

    上、中、下鼻甲大小皆递次缩小1/3,前端的位置又递次后退1/3。
, http://www.100md.com
    各鼻甲的外下方均有一裂隙样空间,称为鼻道,故有上、中、下三鼻道,各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共同狭窄腔称总鼻道。

    由于有鼻甲及鼻道的形成,缩小了鼻腔空间,增加了鼻腔粘膜的表面面积,在鼻腔的生理功能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上鼻甲及上鼻道

    上鼻甲属筛骨,位于鼻腔外侧壁后上方,为各鼻甲中最小者,有时仅为一粘膜皱襞。

    上鼻甲后上方有一凹陷称蝶筛隐窝,蝶窦开口于此。

    2、中鼻甲及中鼻道

    中鼻甲也属筛骨结构。前段垂直向下,后段的游离缘渐外卷,几与鼻腔底平行。从形态上也可将中鼻甲分为垂直部及水平部。垂直部悬挂在鼻腔外侧壁中部,上起前颅底筛板,下至鼻腔中部,可在前鼻镜下观察。
, 百拇医药
    中鼻甲是重要的解剖标志,手术操作时应严格保持在中鼻甲的外侧进行,可防止损伤筛板。

    中鼻道位于中鼻甲之外侧,约占鼻腔外侧面的2/3。其外侧壁解剖结构复杂,是内窥镜鼻窦手术进路中最为重要的区域,也是前、中组筛窦的内侧壁。

    中鼻道外侧壁上有两个隆起,后上者为筛泡---位于中鼻道的中前部,内含1—4个较大的气房,属中筛房。

    在筛泡前下方有一弧形嵴状隆起,名筛沟---也是筛骨的一部分,构成筛骨内侧壁的上部。

    在筛泡和钩突之间有一长约10—20mm,宽2—3mm的半月性裂隙,名半月裂孔。

    半月裂孔向前下和外上延伸并逐渐扩大形成的漏斗状沟槽,称筛漏斗。深约0.5—10mm,而半月裂孔实际上是筛漏斗在中鼻道外侧壁上的开口,是前组鼻窦和中鼻道之间通气引流的裂孔。
, http://www.100md.com
    额窦经鼻额管开口于筛漏斗的前上端,其后便是前组筛窦开口,其后为上颌窦开口。

    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 OMC):

    鼻和鼻窦炎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的现代概念认为:中鼻甲、中鼻道及其附近的区域解剖结构的生理异常和病理改变最为关键,所以特将此区域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它是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筛漏斗、钩突、筛泡、半月裂孔、中鼻甲、中鼻道、前组和后组筛房、额窦开口及上颌窦自然开口等一系列结构。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FESS) 将窦口鼻道复合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认为是治疗鼻窦炎的症结所在。FESS之原则是:通过小范围或局限的手术,恢复鼻窦窦口正常的通气引流及鼻腔、鼻窦粘膜的功能,从而解决广泛的鼻窦病变。

    3、下鼻甲及下鼻道
, http://www.100md.com
    下鼻甲骨为一单独呈水平状卷曲的薄骨,附着于上颌骨内侧壁和腭骨垂直板,其上缘中部泪突与泪骨相连,并与上颌骨腭突后面的骨槽共同形成鼻泪管。

    下鼻甲前端距前鼻孔约2cm,后端距咽鼓管咽口约1cm,故下鼻甲肿大或肥大时,鼻塞甚剧,可引起耳部症状。

    下鼻甲之外侧和鼻腔外侧壁之间为下鼻道,是各鼻道中最宽长者,其外侧壁常向上颌窦内膨隆。

    下鼻道前上方有鼻泪管开口,位于下鼻甲附着处之下,约相当于弧形顶部之最高处,距前鼻孔约3---3.5cm。

    下鼻道外侧壁前段近下鼻甲附着处骨质较薄,是上颌窦穿刺冲洗的最佳进针位置。

    (三)顶壁:呈穹隆状,甚为狭小,分为三段:

    前段:倾斜上升,为额骨鼻部及鼻骨的背侧面。
, 百拇医药
    中段:是分隔颅前窝与鼻腔的筛骨水平板,又称筛板。筛板薄而脆,受外伤时易发生骨折,为鼻部手术的危险区。

    后段:主要由蝶突前壁构成。

    底壁:即硬腭,与口腔相隔。

    (四)前鼻孔:由鼻翼的游离缘、鼻小柱和上唇 围绕而成。

    (五)后鼻孔:左右各一,由骨质构成,上覆粘膜,在成人呈椭圆形,为鼻腔及鼻咽部之通道,较前鼻孔为大。

    三、鼻腔粘膜:

    前起鼻前庭内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的过渡区,向鼻腔内延伸,广布于鼻腔各壁及各个鼻道,与口咽部、鼻泪管和鼻窦粘膜连续,按其部位组织学构造和生理机能不同,分为嗅区粘膜和呼吸区粘膜两部分。

, 百拇医药     (一)嗅区粘膜:亦称嗅膜,分布在鼻腔顶中部,向下至鼻中隔上部,及鼻腔外侧壁上部等嗅裂区域。

    嗅细胞→嗅觉功能

    (二)呼吸区粘膜:

    鼻腔前1/3自前向后的粘膜上皮:

    鳞状上皮

    移行上皮

    假复层柱状上皮

    鼻腔后2/3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

    纤毛细胞

    柱状细胞

    杯状细胞

    基底细胞。

    四、鼻腔的粘膜及淋巴

    (一)动脉:主要来自颈内的眼动脉和颈外的上颌动脉。

    (二)静脉:鼻腔前部、后部和下部的静脉汇入颈内、外静脉,鼻腔上部静脉经眼静脉汇入海绵窦。

    (三)淋巴:

    五、鼻腔的神经:包括嗅神经、感觉神经和植物神经。, 百拇医药(郑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