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真传
编号:11263464
中医理论具有鲜明的四时特征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0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626期
     四时,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早就出现的哲学范畴,《尚书·尧典》说:“食哉惟时”。意思是要想有粮食吃,只有抓住四时(农时)。类似的说法《管子·牧民》也有。四时范畴最初与农业、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的粮食息息相关。以后,四时作为范畴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广。到战国时期,“四时”范畴作为客观规律被人们尊崇而奉行。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的著作《黄帝四经》说:“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天地间的规律就是春夏秋三季生长(形成),只冬一季刑杀(伐死),人们的行为要顺应自然规律。

    四时在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最令人激动的一页,是由基本概念、范畴,发展成为探索事物深层本质的手段、思维方法,即中国人使事物变通的方法。《易·系辞上》说“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对于一个事物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那就是借助于四时去分析。即对某一事物在不同季节气候中存在状态的变化进行分析。至此,我们已不难理解,中医理论中为什么有“四时脉象”。“四时五脏”、“四时养生”了。古医家对于季节气候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认识或许更早,但这些不系统的认识(经验),是在四时范畴转化为方法后,才有可能上升,被整理、概括为医学理论的。四时范畴影响《黄帝内经》、影响中国医学,形成了具有气象和时间特征的中医理论体系。
, http://www.100md.com
    四时生理观

    首先,认为人的生命体是以天地之气为物质材料,按照四时的节律而形成。因此人体的生命运动与四时规律同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蕴育着生物钟的科学思想。所以,人体的气血常随着四时季节的变化,运行存在的部位也不同。《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气血运行的趋势不同,脉搏上就形成了四时脉象。“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素问·脉要精微》)指出正常脉象随四时而变。

    四时影响中医学,最大的成就是形成“四时五脏”的生理观念,认为五脏的功能活动与四时季节的气象、时间节律密切相关。《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通于春气。”《素问·金匮真言论》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的问题,在《素问·脏气法时》中专门探讨五脏与四时的关系,形成了“四时五脏”概念。
, 百拇医药
    四时病理观

    四时范畴,指导中医的病理学研究,体现在三个方面:

    1.“伏邪”理论根据四时范畴而得以总结提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

    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冬季感寒而到了春天才发生热病,这种寒邪就是“伏邪”。这是古医家发现的客观事实,但理论的阐述却是借助四时范畴而形成的。

    2.揭示疾病随四季转换而发展变化的规律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病在心……”这是运用五行生克理论,结合四时变化,揭示了五脏病变的发展变化规律。
, http://www.100md.com
    3.注重把握疾病随四时季节变化而具有不同特点

    例如痹证、咳嗽等病都可因季节不同,病变具有不同特点而有不同的病名。《素问·痹论》说:“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四时度(诊)病

    由于四时变化不但影响着人体生理活动状态,而且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变化和病变特点,所以诊断疾病也要考虑到四时的因素。《素问·病能论》说:“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灵枢·寿夭刚柔》说:“谨度病端,与时相应。”

    四时治法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四时”观念。

, 百拇医药     1.治则的四时观念

    治疗疾病,不论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方法,都应注意“天时”,才是最高明的治法,即《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在处理标本治法时,也应考虑四时。《灵枢·师传》说:“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2.四时调气法

    根据四时季节不同,人体气血运行状态不同,如春气在经脉,夏气在络脉,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又如:正月二月人气在肝,三月四月人气在脾,五月六月人气在头,七月八月人气在肺,九月十月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肾的理论,随四时变化调理气血运行。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

    3.四时药味适宜

, http://www.100md.com     根据四时五脏理论,五脏应四时,因此不同季节的用药性味都应针对主时之脏的特点。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4.四时刺法

    四时变化,人体气血趋势不同,病邪常随气血而入舍于某部,因而针刺的部位、方法都应随四时变化。《黄帝内经》许多篇章都论及四时刺法。《素问·诊要经终论》说:“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灵枢·本输》说:“春取络脉诸荣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腧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之所宜。”相反如刺法违逆四时,就会导致医源性疾病。《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

    四时养生

    四时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所以人应该顺应四时变化而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具体阐述了如何四时养生,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可见,四时确实是中医理论体系之网上的一个重要网结,使中医学非常重视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的影响,蕴育了气象及时间医学的科学思想。合治疗恶性肿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钟 振), http://www.100md.com(任秀玲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