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三十九)
“痈”字的繁体写法是“癰”,形声兼会意字,从“疒”。雝,是水流汇聚环绕城郭的意思,也通“雍”字,引申为汇聚、聚集。“癰”字的意思就是皮下、肌肉组织间气血、脓液汇聚,形成的肿胀隆起。《说文》:“肿也。”《释名》:“痈,壅也。气壅否结,裹而溃也。”
“疽”字也是形声兼会意字,音和意均与病字旁下边的“且”字相关。“且”字是多音字,有一个音是jū,当“且”字发音为jū的时候,含义为阻断、隔绝。“疽”是痈的演变、恶化、深入,由气血雍盛到气血瘀闭;由饱满脓浆到干枯或流清水;由体表皮肤、肌肉发展到筋膜、骨髓;由六腑渐至五脏。《说文》:“久痈也。”《医书》:“痈者,六腑不和之所生。疽者,五藏不调之所致,阳滞于阴则生痈,阴滞于阳则生疽。”《正字通》:“痈之深者曰疽。疽深而恶,痈浅而大。”
《黄帝内经·灵枢》的最后一篇专门论述了《痈疽》,歧伯分析其病因、病机时说:“寒邪客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薰于五藏,藏伤故死矣。”
, 百拇医药
在阐述“痈”和“疽”的区别时,歧伯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枯,五藏不为伤,故命曰痈。”而“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相比之下,痈是阳症,一般长在肌肉丰厚之处。初起有寒战、高热,然后体表局部出现红肿、自觉热痛;进而红肿处出现一个或多个脓头,皮下有波动感,表明内有脓液形成;接着就是脓包破溃,流出黄稠、腥臭的脓液,深部的痈还会形成瘘管出脓;待脓液出尽,创面表层有膜覆盖,下面有肉芽生长,患者自觉由疼转痒,最终愈合如初,连疤痕都没有。
体质好的人,痈完全可以自愈,使用中药、针刺可以促进自愈。比如在高热、疼痛的时候用新鲜的蒲公英、菊花、败酱草捣烂外敷;在体质虚弱,久久不成脓的时候,用补益气血的中药,比如黄芪、鹿角胶、穿山甲等,托里透脓;在脓成以后,可以穿刺引流;在脓尽以后,外敷、内服中药可以促进肌肉生长。总之一句话,因势利导,加强正气,驱邪外出,严防内窜。
, 百拇医药
痈如果生长在体内,则比较凶险,轻则会内溃浸淫,重则脓毒入血扰心,所以治疗必须及时、妥当。比起西医的手术,中医治疗内痈的方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我曾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两例患急性阑尾炎,都是一付药治愈,当夜热退,痛止,便通。方中的冬瓜仁、桃仁有托里的作用,能把肠壁内浸淫的脓液排到肠腔,冬瓜仁量应大,煎煮时一定要打碎。牡丹皮辛散入血能透脓;大黄芒硝量应小,能缓泻即可。慢性的肠痈以无热、隐痛、时发时止为特点,可以用辛热的附子配上薏苡仁、败酱草磨成细面,慢慢化解。
肺痈以高热、胸痛、咳吐腥臭浊痰、脓血为主症。治疗肺痈,《千金方》中的苇茎汤要比《金匮要略》中的桔梗汤好用,只是苇茎要用得多一些,至少100克。香气大出,以利宣透,最终的结果是脓血尽出,内痈自愈。现在一般都用芦根,似乎不是太好。
疽以阴寒冷凝深邃为特点,起初不痛不痒,后期疼痛彻骨;不见红肿,只有坚硬、青紫的结节;不见脓血,要么干枯腐朽,要么清汤寡水,缠绵不绝;创面朽暗,久久不能愈合。
, http://www.100md.com
我上大学的第一年,同屋的室友得了骨髓炎,住在北京市石景山的一个医院。我们去探望时,看到病历上记载的中医诊断是附骨疽。当时老中医开的方子里面有毒药马钱子,印象很深。这种病非得把朽骨排出、剔出,创面才能愈合。
还有一种阴疽长在阴茎上,在阴茎背侧或根部出忠桓龌蚣父鎏跛髯椿蛲衷?br>形的硬结,小的如绿豆大小,大的像花生米。阴茎松驰时无不适症状,勃起时局部有胀痛感。小的硬结对勃起没有影响,较大的硬结可以阻碍阴茎勃起,使阴茎呈弯曲状,严重时可影响性生活。西医以维生素、激素对症治疗,中医以温通血脉、化痰散结的阳和汤治疗,效果显著。
一些患者由于滥用激素,导致人体阳气过度消耗,出现股骨头坏死等病症,也属于阴疽的范畴,属于难治之症,非得温通阳气、以毒攻毒不可。但是,这需要大量使用附子、砒霜、木鳖子、马钱子、全蝎、蜈蚣等具有毒性的药物,非艺高胆大者,大多不敢。少数敢用的医生,又得不到相应的保障,一旦出现问题难以自保,因此,中医的这一疗法渐渐湮没。
文/徐文兵
(三十九), 百拇医药
“疽”字也是形声兼会意字,音和意均与病字旁下边的“且”字相关。“且”字是多音字,有一个音是jū,当“且”字发音为jū的时候,含义为阻断、隔绝。“疽”是痈的演变、恶化、深入,由气血雍盛到气血瘀闭;由饱满脓浆到干枯或流清水;由体表皮肤、肌肉发展到筋膜、骨髓;由六腑渐至五脏。《说文》:“久痈也。”《医书》:“痈者,六腑不和之所生。疽者,五藏不调之所致,阳滞于阴则生痈,阴滞于阳则生疽。”《正字通》:“痈之深者曰疽。疽深而恶,痈浅而大。”
《黄帝内经·灵枢》的最后一篇专门论述了《痈疽》,歧伯分析其病因、病机时说:“寒邪客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薰于五藏,藏伤故死矣。”
, 百拇医药
在阐述“痈”和“疽”的区别时,歧伯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枯,五藏不为伤,故命曰痈。”而“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相比之下,痈是阳症,一般长在肌肉丰厚之处。初起有寒战、高热,然后体表局部出现红肿、自觉热痛;进而红肿处出现一个或多个脓头,皮下有波动感,表明内有脓液形成;接着就是脓包破溃,流出黄稠、腥臭的脓液,深部的痈还会形成瘘管出脓;待脓液出尽,创面表层有膜覆盖,下面有肉芽生长,患者自觉由疼转痒,最终愈合如初,连疤痕都没有。
体质好的人,痈完全可以自愈,使用中药、针刺可以促进自愈。比如在高热、疼痛的时候用新鲜的蒲公英、菊花、败酱草捣烂外敷;在体质虚弱,久久不成脓的时候,用补益气血的中药,比如黄芪、鹿角胶、穿山甲等,托里透脓;在脓成以后,可以穿刺引流;在脓尽以后,外敷、内服中药可以促进肌肉生长。总之一句话,因势利导,加强正气,驱邪外出,严防内窜。
, 百拇医药
痈如果生长在体内,则比较凶险,轻则会内溃浸淫,重则脓毒入血扰心,所以治疗必须及时、妥当。比起西医的手术,中医治疗内痈的方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我曾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两例患急性阑尾炎,都是一付药治愈,当夜热退,痛止,便通。方中的冬瓜仁、桃仁有托里的作用,能把肠壁内浸淫的脓液排到肠腔,冬瓜仁量应大,煎煮时一定要打碎。牡丹皮辛散入血能透脓;大黄芒硝量应小,能缓泻即可。慢性的肠痈以无热、隐痛、时发时止为特点,可以用辛热的附子配上薏苡仁、败酱草磨成细面,慢慢化解。
肺痈以高热、胸痛、咳吐腥臭浊痰、脓血为主症。治疗肺痈,《千金方》中的苇茎汤要比《金匮要略》中的桔梗汤好用,只是苇茎要用得多一些,至少100克。香气大出,以利宣透,最终的结果是脓血尽出,内痈自愈。现在一般都用芦根,似乎不是太好。
疽以阴寒冷凝深邃为特点,起初不痛不痒,后期疼痛彻骨;不见红肿,只有坚硬、青紫的结节;不见脓血,要么干枯腐朽,要么清汤寡水,缠绵不绝;创面朽暗,久久不能愈合。
, http://www.100md.com
我上大学的第一年,同屋的室友得了骨髓炎,住在北京市石景山的一个医院。我们去探望时,看到病历上记载的中医诊断是附骨疽。当时老中医开的方子里面有毒药马钱子,印象很深。这种病非得把朽骨排出、剔出,创面才能愈合。
还有一种阴疽长在阴茎上,在阴茎背侧或根部出忠桓龌蚣父鎏跛髯椿蛲衷?br>形的硬结,小的如绿豆大小,大的像花生米。阴茎松驰时无不适症状,勃起时局部有胀痛感。小的硬结对勃起没有影响,较大的硬结可以阻碍阴茎勃起,使阴茎呈弯曲状,严重时可影响性生活。西医以维生素、激素对症治疗,中医以温通血脉、化痰散结的阳和汤治疗,效果显著。
一些患者由于滥用激素,导致人体阳气过度消耗,出现股骨头坏死等病症,也属于阴疽的范畴,属于难治之症,非得温通阳气、以毒攻毒不可。但是,这需要大量使用附子、砒霜、木鳖子、马钱子、全蝎、蜈蚣等具有毒性的药物,非艺高胆大者,大多不敢。少数敢用的医生,又得不到相应的保障,一旦出现问题难以自保,因此,中医的这一疗法渐渐湮没。
文/徐文兵
(三十九),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