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实质的中西医心理学比较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自古以来人类对心理现象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争论不休。由于中西医具有不同的认知模式,因此,在心理实质的认识上亦各成体系并有着根本差异。
西医心理学:脑是心理的实质
西医学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人脑中,大脑皮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皮质结构不但对进入皮质的各种冲动进行分析,做出反应,而且使得大脑皮质具有高度分析和综合能力,从而构成思维和语言活动的物质基础。皮质又分为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嗅觉中枢、内脏运动中枢等功能区。后来,神经心理学家们又发现,心理活动比生理活动更为复杂和高级,不能单单定位于大脑皮质的狭隘区域,而应该是在更多的协同的功能区组成的复杂机能结构中。并提出了脑的三个主要机能结构,主要有调节紧张度与觉醒的结构,信息的接受、加工和贮存结构,制定活动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活动的结构。任何意识活动,都依靠以上三种结构的共同参与和协调完成。
, http://www.100md.com
脑是心理的实质得到了现代社会的公认,但这一公认的学说仍有不尽人意之处,不少心理现象在这一学说下得不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例如,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很少有患者是因为大脑的直接损伤导致的。再如,心脏移植手术出现之后,国外屡有心脏移植手术后,术者的性格发生改变的报道。这种现象促使了人们对心脏与人的心理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发现,心脏能分泌一种心激素,这种激素能帮助大脑思维,缺乏它,人就会反应迟钝,精神萎靡。这些用脑是心理实质解释不清楚的现象,促使科学家们对心理现象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人体的心理活动并不仅仅受大脑,也就是神经系统的调节,还要接受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复杂调节和影响。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共同形成一个复杂广泛的调节系统。这就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
中医心理学:神是人体最复杂的生命活动,由人体整体协调完成
中医学中对心理的认识主要是有关“神”的内容。《内经》认为,“神”主要是心的机能(指心理),《素问·灵兰秘典论》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又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的记载。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在对神的认识上,《内经》把心放在了主要地位。但是历代医家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如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王清任提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的说法。后人还从《内经》中找到了脑与神明相关的记载,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后,受其影响,更有诸多医家提出了“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或者“心为神体,脑为神用”等观点。
, 百拇医药
《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在中医理论中,广义的神泛指一切人体生命活动;狭义的神,乃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中医心理学中的“神”既有广义神的内容,也包含狭义神的内容。《灵枢·本神篇》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描述了人的心理表现(即神的具体表现):感觉、知觉、意志、思维、记忆、智力。《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又云:“血者,神气也。”说明血是神的物质基础。《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即心主血脉。而《灵枢·本神第八》又有:“心藏脉,脉舍神”之说。至此可以理解,心主神明的观点,主要是针对心主血,而血又是神明的物质基础。中医学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基于此,没有把神明的主要功能器官脑作为“神明之主”,而是把为其提供物质基础的心当作“神明出焉”。值得强调的是,神的物质基础——血,并不等同于现代医学认识的血液,而心也不等同于人体的解剖器官心脏。
除了心主神明之外,中医学对神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就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基础上的“五脏神”的观点。《素问·宣明五气论》中说:“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提出神分五种,藏五脏,因为“神”作为人最复杂的精神活动,不可能由某一器官独立完成,而是应该全身各脏器协作所产生的综合性功能的结果。另一方面,五脏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系统,又强调心神的活动不是孤立的,五脏皆参与神的活动。所以,虽然心在神的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但任何一脏功能出现异常,都能够左右神的活动,使之发生异常。五脏藏神,其实质在于强调人体内部有承担心理活动的统一系统。五脏神即为“系统神”。当然,心乃君主之官,心是五脏系统的指挥官,与神明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心理活动的关键在心神,心神不明则五脏无主,即“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特点,中医心理学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自然也应该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出发构建自己的理论,应该从整体出发去认识心理现象和心理实质,因此可以认为:中医学心理实质是由心提供主要物质基础,五脏参与整体调控的一个系统。
总之,脑是心理的实质,直接、形象,更容易为现代人理解和接受。但心理作为人体最复杂的生命现象,仅仅从脑出发来认识显然是不够的,脑是心理的实质已不能完全满足心理学发展的需要,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说的出现也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中医学对心理实质的认识虽然不能被现代科学所接受,但其从整体出发对心理进行研究,是符合系统论的思想,有其先进性。通过比较,可以掌握各自优势特色,有利于发展医学心理学和身心医学。, http://www.100md.com(张明雪 刘宁 辽宁中医药大学)
西医心理学:脑是心理的实质
西医学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人脑中,大脑皮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皮质结构不但对进入皮质的各种冲动进行分析,做出反应,而且使得大脑皮质具有高度分析和综合能力,从而构成思维和语言活动的物质基础。皮质又分为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嗅觉中枢、内脏运动中枢等功能区。后来,神经心理学家们又发现,心理活动比生理活动更为复杂和高级,不能单单定位于大脑皮质的狭隘区域,而应该是在更多的协同的功能区组成的复杂机能结构中。并提出了脑的三个主要机能结构,主要有调节紧张度与觉醒的结构,信息的接受、加工和贮存结构,制定活动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活动的结构。任何意识活动,都依靠以上三种结构的共同参与和协调完成。
, http://www.100md.com
脑是心理的实质得到了现代社会的公认,但这一公认的学说仍有不尽人意之处,不少心理现象在这一学说下得不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例如,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很少有患者是因为大脑的直接损伤导致的。再如,心脏移植手术出现之后,国外屡有心脏移植手术后,术者的性格发生改变的报道。这种现象促使了人们对心脏与人的心理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发现,心脏能分泌一种心激素,这种激素能帮助大脑思维,缺乏它,人就会反应迟钝,精神萎靡。这些用脑是心理实质解释不清楚的现象,促使科学家们对心理现象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人体的心理活动并不仅仅受大脑,也就是神经系统的调节,还要接受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复杂调节和影响。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共同形成一个复杂广泛的调节系统。这就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
中医心理学:神是人体最复杂的生命活动,由人体整体协调完成
中医学中对心理的认识主要是有关“神”的内容。《内经》认为,“神”主要是心的机能(指心理),《素问·灵兰秘典论》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又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的记载。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在对神的认识上,《内经》把心放在了主要地位。但是历代医家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如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王清任提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的说法。后人还从《内经》中找到了脑与神明相关的记载,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后,受其影响,更有诸多医家提出了“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或者“心为神体,脑为神用”等观点。
, 百拇医药
《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在中医理论中,广义的神泛指一切人体生命活动;狭义的神,乃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中医心理学中的“神”既有广义神的内容,也包含狭义神的内容。《灵枢·本神篇》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描述了人的心理表现(即神的具体表现):感觉、知觉、意志、思维、记忆、智力。《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又云:“血者,神气也。”说明血是神的物质基础。《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即心主血脉。而《灵枢·本神第八》又有:“心藏脉,脉舍神”之说。至此可以理解,心主神明的观点,主要是针对心主血,而血又是神明的物质基础。中医学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基于此,没有把神明的主要功能器官脑作为“神明之主”,而是把为其提供物质基础的心当作“神明出焉”。值得强调的是,神的物质基础——血,并不等同于现代医学认识的血液,而心也不等同于人体的解剖器官心脏。
除了心主神明之外,中医学对神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就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基础上的“五脏神”的观点。《素问·宣明五气论》中说:“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提出神分五种,藏五脏,因为“神”作为人最复杂的精神活动,不可能由某一器官独立完成,而是应该全身各脏器协作所产生的综合性功能的结果。另一方面,五脏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系统,又强调心神的活动不是孤立的,五脏皆参与神的活动。所以,虽然心在神的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但任何一脏功能出现异常,都能够左右神的活动,使之发生异常。五脏藏神,其实质在于强调人体内部有承担心理活动的统一系统。五脏神即为“系统神”。当然,心乃君主之官,心是五脏系统的指挥官,与神明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心理活动的关键在心神,心神不明则五脏无主,即“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特点,中医心理学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自然也应该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出发构建自己的理论,应该从整体出发去认识心理现象和心理实质,因此可以认为:中医学心理实质是由心提供主要物质基础,五脏参与整体调控的一个系统。
总之,脑是心理的实质,直接、形象,更容易为现代人理解和接受。但心理作为人体最复杂的生命现象,仅仅从脑出发来认识显然是不够的,脑是心理的实质已不能完全满足心理学发展的需要,神经-内分泌-免疫学说的出现也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中医学对心理实质的认识虽然不能被现代科学所接受,但其从整体出发对心理进行研究,是符合系统论的思想,有其先进性。通过比较,可以掌握各自优势特色,有利于发展医学心理学和身心医学。, http://www.100md.com(张明雪 刘宁 辽宁中医药大学)